邮递员王德建7年帮助20多名烈士“回家”

  中评社北京10月30日电/据新华网报道,绿色工装,白色头盔,36岁的王德建每天骑着摩托车奔波六七十公里,把报纸、书信送到山东临沂蒙阴县坦埠镇百姓手里。邮包里除了需要派送的邮件,还有一本《山东籍烈士名单》——工作之余,王德建就查找资料,帮助烈士“寻亲”。

  “收件人是一名烈士?”2015年的一天,当29岁的邮递员王德建分拣邮件时,一封写着收件人为“烈士公建厚”的信引起他的注意。

  寄件地址,是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从2013年起,王德建就在蒙阴县邮政分公司坦埠支局上班,对周边20多个村子十分熟悉。骑着摩托车,跑了一下午,由于地址不详,王德建没找到“公建厚”。按照有关规定,王德建和同事只能将信退回。这是他第一次和烈士产生交集。

  平时工作忙碌,王德建也记不清一天要送多少信。但一年后,王德建竟又看到了这封信。这次,信上还多了一句话:“该烈士(29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当烈士陵园的信件再次辗转到自己手里,“烈士”的字眼再次出现在眼前,王德建眼眶湿润了。

  29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龄。王德建看着这个年轻的烈士名字,被深深触动了。或许,烈士陵园那边的工作人员,正期盼着邮递员能投递成功;牺牲的烈士亲属,也满怀希望地等待亲人的消息。无论是不是巧合,一定要帮烈士“回家”!

  收件地址为“朱下村”。王德建跑了坦埠镇许多村子,但都没打听到“公建厚”。突然,王德建想起,镇里有同音的“诸夏村”。这是个大村,有2000多人。王德建赶到诸夏村,他见人就问,依旧没人认识“公建厚”。这时,一位老人无意提及,诸夏村有人姓龚。或许是“公”和“龚”同音,当时姓氏登记错了?

  在龚家胡同,王德建还真找到一位八旬老人,他自称是“公建厚”本家。老人回忆,“公建厚”应叫“龚建厚”。当年,部队经过蒙阴县时,他和正在田里忙碌的母亲说了声“要参军”,家都没顾得上回,就跟随部队离开了。新中国成立后,龚建厚母亲曾去民政部门,打听这个一走就杳无音信的孩子。听说儿子牺牲,母亲伤心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