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博士后力量” 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评社北京10月30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推动各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博士后作为高校青年科研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对加快建设一流学科、构建一流师资队伍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针对高校博士后队伍建设和发展,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管理制度日渐规范细化。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已在所有“双一流”学校以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个,出站人员中很多成为高校科研院所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团队中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当前,高校博士后群体有哪些成长发展的期待?如何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保障,让他们迸发出更大活力,为服务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

  蓄积动能:“从学生到学者的加油站”

  深秋的兰州,天刚蒙蒙亮,马鸿云的闹钟便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简单洗漱后,骑上心爱的小电动车,朝着实验室奔去。一日之计在于晨,他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天的科研计划。

  2021年博士毕业后,马鸿云来到兰州大学,成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萃英博士后。舒适的博士后公寓,不错的薪酬待遇,在站期间即可申请获得职称任职资格……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短短一年时间,原本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储能材料和器件的他,结合合作导师研究领域开辟了“面向人工智能的电容式离子二极管的设计与开发”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科研视野,让我从文献调研、课题选定、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各个科研环节受到了更加全面完整的训练,为以后独立指导研究生打下了坚实基础。”马鸿运说,博士后经历是他“从学生到学者的重要加油站”。

  自1985年设立起,博士后制度就被视作高校人事人才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兰州大学人才办副主任李鹏飞介绍,在这块“制度特区”里,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由国家和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科研费用,还有着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