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世界需要更加“硬通”的人民币
中评社北京10月30日电/据大公报评论,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刻理解其中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特别提款权(SDR)的篮子货币之一,人民币较之2016年刚加入时提升了1.8个百分点。体现在人民币结算上,目前在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开展的跨境交易总额中,有近一半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也达到3223.8亿美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此外,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平稳。十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同GDP的比率始终保持在2%左右。今年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达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货币直接投资实现基本可兑换。今年上半年直接投资顺差740亿美元,显示资本项目下中长期投资渠道表现稳健。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形成了证券投资项下“沪港通”、“债券通”等跨境投资机制安排。今年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近10万亿元。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直接投资账户形成的基础性国际收支长期以来保持顺差,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维持稳定奠定了基本盘。
人民币越来越“硬通”,是中国强大经济实力支撑的结果,也有全球最大外汇储备(连续十七年稳居全球第一)的强力托底。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最终目标是成为和中国经济体量、综合国力以及外汇储备相称的世界货币。这不仅符合全球贸易和货币金融体系的基本逻辑──从美元、欧元、英镑、日圆的经验即可一窥端倪,而且人民币已经加入了SDR货币篮子,因此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货币也是全球期许和应有责任。
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战略,也成为美元那样的硬通货币,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令人印象深刻,可谓越来越有“全球范儿”。中国人的全球游和全球购,以及强大的贸易硬核实力,使东南亚、韩国、俄罗斯等认可了人民币的支付和结算功能。简言之,在东南亚和韩国,人民币在支付和结算方面,已经等同于本地货币和美元。当然,也有越来越多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据不完全统计,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央行或货币当局有70多个,包括德国、英国、澳洲等。今年4月,中东的发达经济体以色列,也将人民币纳入本国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