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学者谈中美博弈下的欧盟选择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实习记者 孙艺菲)7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区域国别论坛之美国系列”第十七场活动,主题为“十字路口的欧盟:在中美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威尔逊中心全球欧洲与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克劳斯·拉雷斯担任主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研究员刘英参与评论。论坛围绕欧盟在中美竞争中的角色定位、中欧美三边关系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
拉雷斯:合作仍是主基调,但“去风险”重塑全球供应链
克劳斯·拉雷斯教授在演讲中首先指出,尽管国际舆论常聚焦于“脱钩”与对抗,但中美欧三方仍存在合作基础。他强调,中欧在贸易、文化等领域联系紧密,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渗透,以及疫情初期口罩供应链暴露的相互依赖问题,均表明“去风险”而非“脱钩”是当前全球贸易的核心逻辑。“去风险意味着供应链的多样化,而非彻底切断联系。”拉雷斯表示。他提到,2021-2022年欧洲曾因口罩短缺问题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的风险,但中国仍尽力提供支持,这一事件促使欧美反思全球供应链布局,推动贸易思维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拉雷斯进一步分析称,中美欧三边关系正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美国推动北约盟友增加国防预算、对欧盟施压关税等问题,导致跨大西洋联盟内部矛盾加剧。他以特朗普政府为例,指出其单边主义倾向和对多边机制的排斥,使欧盟难以通过集体谈判与美国达成稳定协议。“特朗普更倾向于与单一国家而非欧盟整体对话,这削弱了欧洲的统一立场。”拉雷斯认为,欧盟内部成员国利益分歧(如匈牙利对俄能源政策的特殊立场)也制约其战略自主性。此外,欧盟对中国稀土、芯片技术等关键领域的依赖,以及双方在产业补贴、市场开放上的分歧,成为合作的主要障碍。
在安全领域,拉雷斯分析称,北约内部对华立场的分歧日益明显。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最大地缘政治挑战”,并持续向欧洲施压,要求其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选边站队;但法国、德国等国更倾向于将中国视为经济伙伴而非安全威胁。“北约2022年战略概念文件首次将中国纳入‘系统性挑战’范畴,但欧盟内部对此存在保留意见。”他指出,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更关注俄乌冲突对能源和安全的影响,而非远东事务。
关于未来国际秩序,拉雷斯认为,尽管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讨论持续存在,但未来10-20年内,中美仍将主导全球格局,欧盟则需在军事弱势背景下强化经济与技术主权。“俄罗斯虽受战争拖累,但其高科技产业仍具潜力;欧盟若能整合27国力量,或可在多极化秩序中占据关键席位。”他补充道。
刘英:中欧合作需超越“去风险”,推动“五个R”战略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研究员刘英教授在评论中对拉雷斯的观点提出部分异议,并提出中欧关系发展的“五个R”框架。她首先认同拉雷斯对中欧经贸联系的判断,但强调“去风险”不应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中欧合作应回归正常化,而非以风险为名提升关税壁垒。”刘英教授表示。
刘英教授提出的“五个R”包括:重组(Reorganization),推动欧盟军事与政治自主,减少对美依赖;再赋权(Re-empowerment),通过能源合作强化欧盟战略独立性;再平衡(Rebalancing),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寻求利益平衡点;复苏(Revival),以货币政策协调应对通胀与经济下行压力;重塑(Reformation),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共建多边规则体系。
刘英教授特别指出,美国对欧盟的关税施压已持续多年,中欧应借此契机深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是双赢选择,高关税只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她认为,欧盟若能减少对美关税政策的跟随,中欧投资协定有望加速落地。针对拉雷斯提到的欧盟战略自主困境,刘英反驳称,俄乌冲突后欧盟对俄制裁的统一性已证明其协调能力提升,且中欧在调解冲突中的立场互补性明显。“中国主张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这与欧洲的和平诉求一致,双方可共同推动局势降温。”
未来展望:关键节点下的中欧峰会预期
双方均关注即将于7月24日召开的中欧建交50周年经济峰会。拉雷斯认为,此次会议可能就稀土、电动汽车等议题达成局部协议,但全面突破需更长时间。“贸易协定的落实往往滞后于政治承诺,中欧需建立更透明的执行机制。”他提醒。刘英则持更乐观态度,称中欧产业链互补性强,且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若欧盟能减少对美关税政策的跟随,中欧投资协定有望加速落地。”
在宏观秩序层面,拉雷斯预测未来将形成中美欧俄“3-4极”格局,但强调中美相互依赖的不可逆性。“即便竞争加剧,两国在气候变化、金融稳定等领域的协作仍不可或缺。”刘英对此表示赞同,并呼吁三方在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兴领域扩大共识。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实习记者 孙艺菲)7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区域国别论坛之美国系列”第十七场活动,主题为“十字路口的欧盟:在中美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威尔逊中心全球欧洲与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克劳斯·拉雷斯担任主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研究员刘英参与评论。论坛围绕欧盟在中美竞争中的角色定位、中欧美三边关系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
拉雷斯:合作仍是主基调,但“去风险”重塑全球供应链
克劳斯·拉雷斯教授在演讲中首先指出,尽管国际舆论常聚焦于“脱钩”与对抗,但中美欧三方仍存在合作基础。他强调,中欧在贸易、文化等领域联系紧密,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渗透,以及疫情初期口罩供应链暴露的相互依赖问题,均表明“去风险”而非“脱钩”是当前全球贸易的核心逻辑。“去风险意味着供应链的多样化,而非彻底切断联系。”拉雷斯表示。他提到,2021-2022年欧洲曾因口罩短缺问题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的风险,但中国仍尽力提供支持,这一事件促使欧美反思全球供应链布局,推动贸易思维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拉雷斯进一步分析称,中美欧三边关系正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美国推动北约盟友增加国防预算、对欧盟施压关税等问题,导致跨大西洋联盟内部矛盾加剧。他以特朗普政府为例,指出其单边主义倾向和对多边机制的排斥,使欧盟难以通过集体谈判与美国达成稳定协议。“特朗普更倾向于与单一国家而非欧盟整体对话,这削弱了欧洲的统一立场。”拉雷斯认为,欧盟内部成员国利益分歧(如匈牙利对俄能源政策的特殊立场)也制约其战略自主性。此外,欧盟对中国稀土、芯片技术等关键领域的依赖,以及双方在产业补贴、市场开放上的分歧,成为合作的主要障碍。
在安全领域,拉雷斯分析称,北约内部对华立场的分歧日益明显。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最大地缘政治挑战”,并持续向欧洲施压,要求其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选边站队;但法国、德国等国更倾向于将中国视为经济伙伴而非安全威胁。“北约2022年战略概念文件首次将中国纳入‘系统性挑战’范畴,但欧盟内部对此存在保留意见。”他指出,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更关注俄乌冲突对能源和安全的影响,而非远东事务。
关于未来国际秩序,拉雷斯认为,尽管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讨论持续存在,但未来10-20年内,中美仍将主导全球格局,欧盟则需在军事弱势背景下强化经济与技术主权。“俄罗斯虽受战争拖累,但其高科技产业仍具潜力;欧盟若能整合27国力量,或可在多极化秩序中占据关键席位。”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