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金荣:加强便利优惠措施 吸引人才来港

  中评社香港10月27日电/据文汇网报导,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及后又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打造人才高地,支援香港发挥好“八大中心”角色。香港要更好发挥国际金融中心角色,提升人才效应,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布局,时不我待。

  特首李家超在他首份施政报告中,罗列一系列新措施,致力招商引资引才,强化香港竞争力。在“抢人才”方面,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人才服务窗口”,专责制订并统筹招揽海内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并向来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同时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聚焦吸纳年薪达250万元或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的人才。

  施政报告就香港长远发展最迫切的问题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吸纳世界各地人才,方向正确,态度积极。面对区内竞争对手乃至全球的“人才争夺战”升温,以及本地人口外移趋势,香港除了要及时推出具竞争力的招揽人才政策之外,更须从香港发展全局以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审视人才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库。

  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应充分发挥独特优势,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以更好的人才策略,更积极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检视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人力配备,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蓝图和布局,配置具针对性的人才政策,按专业领域建立人才库,积极主动把香港打造成海内外人才施展才华、发展深造的前沿和首选地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年全速推进,区内多个城市不断深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日趋成熟,人才互动交流日趋频繁便利。香港作为区内独具优势的国际化城市,可根据施政报告提出的人才新策,积极发挥制度和政策红利,利用湾区整体优势,吸引世界各地不同行业人才通过香港进军大湾区。粤港澳三地可设立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湾区各城市打破人才政策壁垒,促进人才区内自由流动、签证便利、专业资格互认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地。

  要留住人才,除了让他们“乐业”,更要让他们及家人“安居”。施政报告提出,合资格外来人才在居港7年并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可申请退还在港置业已缴付额外的印花税。按照这项“先缴后退”的措施,外来人才须缴交占楼价15%的买家额外印花税,连同新住宅印花税,即合共要缴交30%印花税,居港7年后方获退还,巨额资金被长期冻结,制约他们的来港意欲,可能有碍香港“抢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外来人才置业“撤辣”,应以“先免后补”方式取代,容许他们来港后自置居所,先豁免缴付额外印花税,若他们在未取得永久性居民身份期间卖出物业时,才须补交有关额外印花税。此举有助大幅降低人才在港生活成本,为他们来港发展提供更大诱因,缩短香港在人才住屋条件方面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人才在香港拥有固定物业,能有效促使人才更倾向长期留港,拓展个人事业,特区政府应多加考虑,完善相关措施,使“抢人才”政策表现得更为完美。

  (作者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户口查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