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建创科生态圈 激励产学研协作

  中评社香港10月25日电/据大公报报导,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昨日出席领航“9+2”.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颁奖典礼时表示,施政报告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投入许多资源,是近年所未见过的,香港要发展创科生态圈,政府除了增加创科用地,更重要是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公司入驻,重视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提升企业的创业热情,同时做好相关服务、照顾好他们。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称,特区政府拟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属于长期投资,关键在于撬动市场,而下一步是让企业成功。\大公报记者 刘矿豪 李灵修

  查毅超指出,特区政府近年在创科领域的资金投入是空前的,但成功的关键在于生态圈的建立,这需要产学研各方努力、团结一致才能办到。他透过讲述亲身经历,强调生态圈的重要性,“前几年与科技园的同事出去考察,当地开出优渥价码吸引全球生物科技公司,初时的确很多人才过去,创科氛围十分热烈,但政府基金减少投入时,这些企业也就陆续离开了。”

  查毅超认为,无论科学园还是数码港,都只是在政策支持、基金入驻的背景下搭建一个科创平台,企业若要在竞争环境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具备自我循环能力,这就有赖于生态圈的建立,系统内部相互合作彼此扶持。

  最新施政报告提出新增接近250公顷土地作创科发展,主要涉及五幅地,包括重启马料水填海计划及沙田污水厂搬迁后现址,以扩建科学园;新界北的河套、落马洲、新田一带也将整合为新田科技城。

  撬动私人市场投资科技

  查毅超指出,除了增加创科用地,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要做:一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公司入驻,他们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自我驱动快速成长;二是鼓励百花齐放,重视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提升企业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做好相关服务、照顾好他们。   邱达根在同一场合表示,香港的科技发展处于比较早期的时间段,因为特区政府在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至今只不过是六、七年的时间。香港科技领域投入方面,在某一角度而言,特区政府前期推进步伐稍微缓慢。创新及科技局现时也转变成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正如查毅超所说,香港的创科产业圈越来越大,同时生态圈发展也越来越成熟。

  科技发展是一项长期投资,科技界很高兴见到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在创科领域提出一些突破想法,对创科生态圈发展做了长远规划,吸纳业界提出的一些意见,使本地科技公司更好发展科研技术。

  他又称,创科生态圈涉及不同元素,例如人才、资金、科技研发等,科技园在这些领域都起到促成作用。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计划在“未来基金”拨出300亿元,设立“共同投资基金”,更好地结合长期投资,从而带动私人市场参与,这是构筑生态圈的一个做法。

  邱达根认同,不能永远依靠政府“掏钱”发展科技产业,而要想方法怎样撬动私人市场,推动市场。当科技企业的发展取得成功,他们可以推动下一代初创企业发展,做到薪火相传。

  正如一些学者提到,本地科技企业如何与大学做到更好的产专业相结合。过往在这方面可能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大学专注在院校内进行研究,科技企业与大学的结合存在一些距离,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施政报告提出设立的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由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本地大学研发团队,分两期完成其项目,目标是激励产学研协作,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人才方面,国家现在正走上科技强国的发展道路,香港配合国家吸引国际人才,这是香港一个很重要的义务。香港过去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不管在金融及其他行业都有很多人才到香港。人才怎么吸引进来的,施政报告有很多篇幅论述。香港目前正处于转折点,在理论科技发展情况下,香港针对突破口制订政策。   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

  邱达根表示,香港过去几年确实有不少成功的科技公司,现在已有超过10家独角兽。当然科研转化仍有许多壁垒需要破解,特区政府对此十分瞭解,所以在施政报告中,推出相关建议。科技界永远希望特区政府投入更多资金作科技研发。特区政府拨出1500亿元,在五、六年时间分批投入用于科研;而深圳政府则在一年内投入1300、1400亿元人民币用于科研。因此,香港仍然有很大空间投放更多资源发展科技。

  此外,特区政府投入于科研比较多,私人企业投入科研还比较少。特区政府毋须包办所有事情,只需要做促进者,带动个人及专业投资者参与科研投资,毕竟他们的眼光较政府更准,例如通过政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特区政府推出转化平台,通过平台推动更多的专业投资者参与,让大学科研团队更好把研发项目商业化。   中评社香港10月25日电/据大公报报导,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昨日出席领航“9+2”.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颁奖典礼时表示,施政报告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投入许多资源,是近年所未见过的,香港要发展创科生态圈,政府除了增加创科用地,更重要是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公司入驻,重视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提升企业的创业热情,同时做好相关服务、照顾好他们。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称,特区政府拟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属于长期投资,关键在于撬动市场,而下一步是让企业成功。\大公报记者 刘矿豪 李灵修

  查毅超指出,特区政府近年在创科领域的资金投入是空前的,但成功的关键在于生态圈的建立,这需要产学研各方努力、团结一致才能办到。他透过讲述亲身经历,强调生态圈的重要性,“前几年与科技园的同事出去考察,当地开出优渥价码吸引全球生物科技公司,初时的确很多人才过去,创科氛围十分热烈,但政府基金减少投入时,这些企业也就陆续离开了。”

  查毅超认为,无论科学园还是数码港,都只是在政策支持、基金入驻的背景下搭建一个科创平台,企业若要在竞争环境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具备自我循环能力,这就有赖于生态圈的建立,系统内部相互合作彼此扶持。

  最新施政报告提出新增接近250公顷土地作创科发展,主要涉及五幅地,包括重启马料水填海计划及沙田污水厂搬迁后现址,以扩建科学园;新界北的河套、落马洲、新田一带也将整合为新田科技城。

  撬动私人市场投资科技

  查毅超指出,除了增加创科用地,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要做:一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公司入驻,他们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自我驱动快速成长;二是鼓励百花齐放,重视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提升企业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做好相关服务、照顾好他们。

清水丽人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