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系为中国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的创新发展道路可以称之为‘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傅晓岚说,“这个创新体系拥有政府和市场两个驱动器,同时主动融入世界创新体系,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和知识储备,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驱动、双市场、双资源’的创新体系。”
由傅晓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布鲁斯·麦克恩以及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主编的新书《牛津中国创新手册》今年7月发布。该书汇集全球60多位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创新发展的观点和见解,探讨中国成为创新领导者的能力和战略。
傅晓岚表示,最近十年中国创新发展的特点是自主创新投入和能力大为提升,同时伴随主动、非传统的创新国际化,例如研发的国际合作、创新“走出去”的海外研发中心建设、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国际流动。这期间产生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式,如节约型创新模式。她说:“节约型创新不仅降低了产品成本,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还节约了不必要的材料和投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傅晓岚认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价值链驱动。“我们看到不但有中国公司加入原有的全球价值链,从中学习和创新,而且一些中国跨国公司已经带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创新。”
傅晓岚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在很多创新行业和领域实现了突破,比如数字创新使中国数字经济位列全球第一方阵。同时,中国的人工智能、航天技术、深海探索和新能源科技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