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音乐:创造中国的声音记忆

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音乐会。(来源:文艺报)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据文艺报报导,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它蕴藏在一部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中,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汇聚成一个时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写照。音乐作为一门时间的艺术,因其独特的抽象表达方式,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达成人们思想的交汇与情感的共鸣。因而,每当一段经典的旋律响起,总会引发我们对生命中某段特殊经历的记忆与感怀,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

  那么,什么是属于当下中国人的时代声音记忆呢?

  2020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当口,一曲由17位武汉籍文艺工作者自发创作的《武汉伢》不胫而走,借由网络媒体的力量传遍大江南北。歌中没有雄壮的誓言、激昂的旋律,只是对家乡日常风物最真实朴素的描述,一句带着浓浓“汉味”乡音的“我爱的,武汉啊”道出了殷殷思乡之情,也向世界传递出武汉人特有的坚韧和信念,为所有身处忧伤无助的人们送去了感动和慰藉。疫情稍缓,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就创排了抗疫题材的民族歌剧《天使日记》,以抗疫最前线普通医护人员的视角,勾勒出可歌可泣的医护人员群像,再现了白衣天使们逆向而行、忠于职守、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当鲜活、真实的场景重现在舞台上,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伤感,而是对于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向往,是对于人性伟大的赞颂。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他们是历史的“剧作者”,更是历史的“剧中人”。离开现实生活的创作将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落笔于历史大潮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推出的一大批新创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成为当代文艺舞台上的一大亮点。歌曲《一个都不能少》借用了陕北信天游醇厚宽广的韵味,同时作品中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浪漫主义气质,以“一个都不能少,追梦圆梦在今朝”的豪情标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小康、走向复兴的时代成就。《请放心吧,祖国》一改军歌雄壮激越的曲风,深情中不失坚毅,柔美中饱含力量,以朴实淡然的口吻抒发出当代中国军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大爱情怀。作为一首紧扣时代、贴近百姓的抒情歌曲,《灯火里的中国》描绘了灯火中大湾区的都市街巷、海湾港口的繁华与安详,“小康”“百年承诺”“中国梦”等主题词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既点出了歌曲的主旨,又没有惯常的直白,留给听众充分的想象空间。作品无论是歌词的分寸感,还是音乐的时尚度、辨识度方面都体现出当代创作者的艺术智慧。

  10年来,大型主题性歌曲创作方面也有不少成果可圈可点。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的用心之作,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织当今音乐界中坚力量相继创演的《奋进新时代》《百年放歌》两部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集中展示了一批以紧扣新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优秀原创成果;而由众多艺术家深入祖国边陲和民族地区采风后,连续推出的《格桑花开新时代》《歌从草原来》《同心曲》《各族儿女心向党》《新歌唱新疆》等大型原创歌曲演唱会中,一曲曲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歌曲兼容了浓郁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气息,更彰显出当代音乐工作者践行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的时代使命,以优质的艺术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