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台青台生志愿者谈冬奥难忘记忆

北京大学台湾青年教师陈文成(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 海涵)4月15日,北京市召开“一起向未来”在京台生台青冬奥志愿服务座谈会。来自北京高校的6位台生台青在会上发言,分享了参与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的心得体会。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游钧、中央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北京市台办主任霍光峰、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王洪涛等参加座谈会并与台青台生亲切交流。

  北京大学台湾青年教师陈文成主要负责台湾青年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冬奥是我一生难忘的宝贵回忆,志愿是延续一生的精神收获,2022北京冬奥使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收获了温暖的两岸友谊。冬奥虽已落幕,但冬奥志愿精神永不磨灭,未来寄予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必将心系两岸,刻苦钻研,两岸同心,一起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他表示,我们这一代的台湾青年,尤其是已经在大陆发展或常住的台胞,要做好桥梁和纽带,担负起使命和责任,讲好台胞在大陆的故事,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

  清华大学台生李致阳表示,北京冬奥会在新冠疫情依然严峻的形势下筹办,面临了巨大的防疫压力,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仅以惊人的“中国速度”提前一年完全所有奥运场馆的建设,更以世所罕见的“中国之治”有效控制住疫情,为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安全、祥和的竞赛环境。这深刻地体现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身为一名台籍志愿者,非常有幸能在祖国大地上为这项国际级的体育盛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北京冬奥会,展现出两岸中华儿女团结和奉献的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里程碑。”

  中国传媒大学台生王筱轩说,“来参加双奥服务是人生20年来最频繁感受到陌生人善意的一段时光,不仅是我被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抱有善意,我也被改变的更积极主动去帮助别人。另外,驻地工作人员和老师、志愿者经理、我们领域的经理老师们以及我的学校,这四方都使我们的食、衣、住、行以及学习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让我们能够在岗位上尽情发挥我们的热情去工作,做一名燃烧的小雪花。冬奥在生命中留下什么,想来我们都有自己的答案。感谢双奥的时光,让我的二十岁变得意义非凡,也在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北京中医药大学台生罗芷盈分享了她在冬奥中所获得的感动与温暖。她说,“每当我们得知中国选手夺金,隔天晚班有机会观看颁奖时,微信工作群聊总是特别热闹,小伙伴们一起聊着要在口罩上贴国旗贴纸,将这份引以为傲的中国红贴在最显眼之处,让这份刻在心里的感动传遍全球。亲眼见证颁奖现场,亲耳听见义勇军进行曲唱响奥林匹克公园上空,那是会永远记得的震撼。现场所有观众和志愿者热情高喊:中国队加油!中国队最棒!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清华大学台生李致阳(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台生张嘉玲说,“在奥林匹克公共区站岗的最后一晚,鸟巢上方映出了‘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景。那时候我的脑海里闪过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曾唤醒我民族自豪感的击缶声,闪过了晚清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曾道的‘重完破碎山河影,与结光明世界缘’,而现在这个梦想已经跨越世纪,摆在我们的面前。我明白,我只不过是万千志愿者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员,是漫天大雪之中最渺小的一片雪花,但是在当前台海局势不稳定的状况下,我们作为台生参与到冬奥服务之中,这个行为本身便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我希望通过我和其他台湾志愿者的参与和付出,让国家和人民看见台湾青年对于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强烈意愿,看见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无限可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台生李若筠表示,冬奥盛会将整个世界团结在一起,组成一个神奇的大家庭,彼此信任、彼此尊重,散发光彩,大家站在一起,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一起面向未来。她说,“志愿服务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实践课。从冬奥会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深深的感谢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这样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志愿服务平台。虽然现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世界形势也很动荡,但我们在祖国很踏实、很安心,因为祖国把我们保护得很好。”

中国传媒大学台生王筱轩(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中医药大学台生罗芷盈(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台生张嘉玲(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台生李若筠(中评社 海涵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台湾青年教师陈文成(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 海涵)4月15日,北京市召开“一起向未来”在京台生台青冬奥志愿服务座谈会。来自北京高校的6位台生台青在会上发言,分享了参与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的心得体会。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游钧、中央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北京市台办主任霍光峰、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王洪涛等参加座谈会并与台青台生亲切交流。

  北京大学台湾青年教师陈文成主要负责台湾青年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冬奥是我一生难忘的宝贵回忆,志愿是延续一生的精神收获,2022北京冬奥使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收获了温暖的两岸友谊。冬奥虽已落幕,但冬奥志愿精神永不磨灭,未来寄予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必将心系两岸,刻苦钻研,两岸同心,一起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他表示,我们这一代的台湾青年,尤其是已经在大陆发展或常住的台胞,要做好桥梁和纽带,担负起使命和责任,讲好台胞在大陆的故事,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

  清华大学台生李致阳表示,北京冬奥会在新冠疫情依然严峻的形势下筹办,面临了巨大的防疫压力,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仅以惊人的“中国速度”提前一年完全所有奥运场馆的建设,更以世所罕见的“中国之治”有效控制住疫情,为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安全、祥和的竞赛环境。这深刻地体现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身为一名台籍志愿者,非常有幸能在祖国大地上为这项国际级的体育盛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北京冬奥会,展现出两岸中华儿女团结和奉献的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里程碑。”

  中国传媒大学台生王筱轩说,“来参加双奥服务是人生20年来最频繁感受到陌生人善意的一段时光,不仅是我被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抱有善意,我也被改变的更积极主动去帮助别人。另外,驻地工作人员和老师、志愿者经理、我们领域的经理老师们以及我的学校,这四方都使我们的食、衣、住、行以及学习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让我们能够在岗位上尽情发挥我们的热情去工作,做一名燃烧的小雪花。冬奥在生命中留下什么,想来我们都有自己的答案。感谢双奥的时光,让我的二十岁变得意义非凡,也在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北京中医药大学台生罗芷盈分享了她在冬奥中所获得的感动与温暖。她说,“每当我们得知中国选手夺金,隔天晚班有机会观看颁奖时,微信工作群聊总是特别热闹,小伙伴们一起聊着要在口罩上贴国旗贴纸,将这份引以为傲的中国红贴在最显眼之处,让这份刻在心里的感动传遍全球。亲眼见证颁奖现场,亲耳听见义勇军进行曲唱响奥林匹克公园上空,那是会永远记得的震撼。现场所有观众和志愿者热情高喊:中国队加油!中国队最棒!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