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礼尚往来”见证亲人般“双向奔赴”

  中评社北京10月21日电/网评:“礼尚往来”见证亲人般的“双向奔赴”

  来源:东方网 作者:付彪

  “听说我结婚了,他让人帮转来1000元红包;得知我生了孩子,他又请人转来1000元……”10月19日,贾永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人会每年三次给她邮寄土特产。“家里一箱一箱都是小贾买的东西,我和老伴看到她的照片就开心。”孙洪正老人介绍。一个在北京的公司上班,一个在山东烟台的农村生活;一个是29岁的年轻女士,一个是已经八旬的老人。因为2018年的一次偶遇,让老人觉得自己家里“从天上掉下个亲戚”。如今,在网友的点赞下,一老一少的忘年交故事还在继续。(10月20日《北京青年报》)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从贾女士起初伸出援手为老人提供帮助,到老人感恩回报寄来一箱石榴;从贾女士回寄一些网购的食品,到老人每年给她邮寄土特产;从贾女士前往山东看望老人,再到老人在她结婚、生育时转来贺礼……你若对我温柔以待,我便还你一片彩虹。如此“礼尚往来”,让我们见证了这一老一少亲人般的“双向奔赴”。他们的故事,着实令人感动。10月18日,阿里公益正能量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故事后,为双方颁发5000元特别奖,希望社会上这样“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更多一些。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着区别,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有人说,“陌生人社会”中,人们过于偏重个人权利、个人利益,强调私域与公域、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冷漠。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从天上掉下个亲戚”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重在“礼尚往来”,没有一场和谐的关系是单向输出的。只有多一些亲人般的“双向奔赴”,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其实,这样的“双向奔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着。12年前,吴生杰一家因父亲手术费一筹莫展,厦门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医生王博文偷偷塞给家属3000元凑齐费用,他们一直记在心里,今年国庆辗转千里将钱送到医院。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好评。近日,杭州萧山一房主在论坛上分享了租客离开自家房子之后的图片——收拾一新的厨房台面,被擦到发亮的地面,电视机、餐桌被细心地用布遮好,连沙发上的抱枕都一个个挨着,井然有序。这是一次令人愉悦的交易,其背后也是一场“双向奔赴”。

  讲究礼尚往来、追求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作为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操守。无论是“从天上掉下个亲戚”,还是“12年后归还救命钱”,以及“神仙租客退房时将房屋打扫得一尘不染”,都让我们见证着推己及人的爱心与友善。这样的“双向奔赴”不仅温暖着彼此,也温暖着整个社会。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社会怎样变化,人间真情将永恒不变,这样的温暖任何时候都不嫌多,现代社会需要更多亲人般的“双向奔赴”。当人人选择爱心与友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会有更多的爱心与友善循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