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雯:应深刻辨析两个香港实际需求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研究员洪雯博士(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21日电(中评报道组)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研究员洪雯博士日前在“中评大咖讲书”第四期学习活动中发言指出,应从香港人切身利益出发,深刻辨析两个香港的实际需求,提出针对性建议,找到能令大家分享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

  洪雯谈到,“一号香港”与“二号香港”产生撕裂,背后有一系列经济深层次矛盾。其一,产业结构单一化,特别是制造业的全面空心化。1980年,制造业占香港GDP接近25%,贡献了近40%的就业。2018年,香港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而类似的单独经济体如新加坡,其第二产业占GDP的22%,瑞士则占24%。

  其次,是经济过度服务化,同时也出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香港有四大支柱行业:金融服务、旅游及相关产业、贸易及物流、其他专业服务。2000年,这四个行业在GDP中占比为49.4%,2018年达到57.3%。新的增长点在香港一直成长不起来,四大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高,经济也越来越集中。

  第三,是产业结构的两级分化和低端化。在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中,可以粗略地把金融视为高端,旅游及相关的零售、餐饮、酒店等视为低端,贸易及物流和其他专业服务则视为中端。从四大产业过去近20年间的增长速度中,可以看到两极分化、中间塌陷和低端化的趋势,增长最快的是最底层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排名第二的就是最顶端的金融业,产业在低端化和高端化,而低端化显然更为明显。工商服务及贸易物流出现“中间塌陷”现象,对GDP的贡献从34%下降到33.1%,。产业发展趋势两极分化、低端化,自然就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两极分化和劣质化。比如说金融是香港最光鲜的行业,是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它贡献的就业人数只占总就业人数的6.8%,总人口的3.5%。就业人数变动率增长最大的是旅游,而贡献了大部分中产就业的贸易和物流处于萎缩的状态,阶层上升的通道开始收窄。  

  第四,是过度的金融化、地产化。金融化是指金融收益远远超越劳动收益,特别是非金融企业将越来越多的资源转入金融当中,其越来越多的收益来自于金融,而不是本业。当经济出现金融化和地产化的时候,就形成了财富推动型的增长模式,资产带动的财富增长速度远远快于靠劳动去赚取的薪金的增长,这种结果必然就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洪雯说,财富推动型的经济和金融化、地产化的发展趋势,深刻影响了社会资本和人才的流向。香港每年的状元,除了选择学医,就是修读金融和法律,就都是“一号香港”的产业。而且,当经济过度金融化和地产化时,会大大压抑创新、创业、创意,所以香港这么多年来经济一直缺乏活力。“我来香港20年,没有见过本地一家大型新企业出现,新产业更难以扩张。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中靠劳动谋生,收入增长永远是追不上楼价和通胀的。所以,他们关心的公平正义不再是如何去创新,如何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只聚焦于资源再分配,只关心分配上的公平,而不再关心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们看到,平行时空中出现两个撕裂的香港,以及他们之间越来越触目惊心的对比。”洪雯称,各种研究报告普遍给出的政策建议都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香港所长去服务国家所需”,这两点她非常赞同,这是香港未来发展必须坚定去走的方向。可这两个方向是否足以解决“二号香港”面对的问题?

  洪雯表示,事实上香港一直都在国家大局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就是全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到今天为止,改革开放40年,香港贡献了全国超过50%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在大湾区则达到60%—70%,个别城市到80%。香港一直都不是局外人。此外,就是“CEPA悖论”,企业将部分功能转移内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但企业获利的同时本地的产业和就业是在流失的。她亦提出,香港的“所长”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号香港”,受益的只有“一号香港”的精英。“二号香港”则需要补短板,吸收别人的所长。

  “中评大咖讲书”是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学习活动,将不断邀请香港各界精英作者解读他们的著作,打开深入认识香港的另一扇窗户。第四期“中评大咖讲书”学习活动8月26日在香港总部举行,洪雯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围绕其著作《两个香港的弥合之路》进行主题分享,深入剖析香港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与香港未来出路,并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十余个问题。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研究员洪雯博士(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21日电(中评报道组)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研究员洪雯博士日前在“中评大咖讲书”第四期学习活动中发言指出,应从香港人切身利益出发,深刻辨析两个香港的实际需求,提出针对性建议,找到能令大家分享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

  洪雯谈到,“一号香港”与“二号香港”产生撕裂,背后有一系列经济深层次矛盾。其一,产业结构单一化,特别是制造业的全面空心化。1980年,制造业占香港GDP接近25%,贡献了近40%的就业。2018年,香港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而类似的单独经济体如新加坡,其第二产业占GDP的22%,瑞士则占24%。

  其次,是经济过度服务化,同时也出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香港有四大支柱行业:金融服务、旅游及相关产业、贸易及物流、其他专业服务。2000年,这四个行业在GDP中占比为49.4%,2018年达到57.3%。新的增长点在香港一直成长不起来,四大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高,经济也越来越集中。

  第三,是产业结构的两级分化和低端化。在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中,可以粗略地把金融视为高端,旅游及相关的零售、餐饮、酒店等视为低端,贸易及物流和其他专业服务则视为中端。从四大产业过去近20年间的增长速度中,可以看到两极分化、中间塌陷和低端化的趋势,增长最快的是最底层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排名第二的就是最顶端的金融业,产业在低端化和高端化,而低端化显然更为明显。工商服务及贸易物流出现“中间塌陷”现象,对GDP的贡献从34%下降到33.1%,。产业发展趋势两极分化、低端化,自然就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两极分化和劣质化。比如说金融是香港最光鲜的行业,是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它贡献的就业人数只占总就业人数的6.8%,总人口的3.5%。就业人数变动率增长最大的是旅游,而贡献了大部分中产就业的贸易和物流处于萎缩的状态,阶层上升的通道开始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