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新韵”,推动“双创”
音像录制、准备演出、排练新戏……党的二十大开幕前,作为“梅花奖”得主的惠敏莉还一直在为秦腔新戏的创排和演出忙碌着。“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敏莉说,在新时代,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通过多种方式亲近群众,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秦腔不仅可以在戏台上实时观看,也能在电影院里戴着3D眼镜随时欣赏。1960年,《三滴血》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我国首部秦腔黑白电影。2022年,《三滴血》3D版秦腔电影进入影院,从戏曲舞台到黑白电影再到3D电影,秦腔艺术在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所在的西安易俗社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编、导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惠敏莉介绍,2021年9月,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放,街区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为展示秦腔文化的新窗口,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触秦腔、爱上秦腔。
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白蛇传》舞台上,平均年龄17岁的演员们展现着新生代的秦腔力量。面对国有戏曲院团持续减少、戏曲人才面临断档的问题,秦腔委培班、秦腔青年实验剧团的成立,为秦腔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表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