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的沃土中培植文艺之花
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与这学摸鱼一样——仅站在岸边看表面现象,或仅凭主观揣摩,往往无法了解和把握其中的奥秘;而只有潜入生活的河流之中,才能真切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和社会的纷繁斑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近些年来,文艺工作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贯穿于创作、生产、评论、传播的全过程。中国作协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一大批“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的优秀作品,既在一系列文艺评奖中获得奖杯,又在广泛流布中获得老百姓的口碑。
最近读到老藤的长篇《北地》。该作品以精巧构思和深入思考,不仅生动呈现了一位党的领导干部与人民一道,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这一艰辛而壮阔的奋斗历程,更写出了这位以毕生求索淬炼初心的领导干部,对过往峥嵘岁月的反思。作品对党性与人民性水乳交融的描写,对顺境与挫折反复磨砺的刻画,透显出作者深入生活的厚实积累、扎根人民的忠诚情怀。
前些天还翻阅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这部写乡村振兴的出彩之作,摈弃从概念出发演绎重大主题的套路,对乡村转型走文旅路线每一个前行和犹疑的脚步,对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