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龄社会中女性再就业问题之思考

(来源:中国智库网)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电/据中国智库网报导,一、日本劳动人口下降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日本已步入“少子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也对日本的社会保障、税收、雇佣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带来影响。而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的劳动人口比重,近年来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具体数字指标来看,如果将劳动人口的年龄区间设定为20-64岁,日本的“生产活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在1950年为49.4%,1970年上升为60.3%,其后缓慢上升至1995年的62.6%。在此期间,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比率较低,所以在总体上表现为生产活动年龄人口比例有所提高。因此在这一时期,比起消费性人口,劳动人口比重有所增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高龄人口的增长,劳动人口已表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关数据推算,2010年日本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至59%,到2030年该比例更是降到55%以下。而且,这一比例还将不断降低,日本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时代。随着劳动人口减少,承担医疗等社会保障负担的原有资本将难以增加,高龄人口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劳动人口的减少,也会使原本为防老而进行的储蓄收益率下降。

  二、劳动人口减少背景下,日本女性再就业问题引关注

  近年来,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令日本经济和社会福利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作为潜在劳动力存在的女性逐渐受到关注。2012年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计划,改革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扩张性货币政策、财政刺激以及结构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被称为“安倍经济学”。其中,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关注“女性经济学”。“女性经济学”的理论根源最早是由高盛分析师松井凯西(Kathy Matsui)提出的。1999年,松井在《女性经济学:日本的隐性资产》一文中指出,让更多的日本母亲重返职场对于日本来说十分重要,可提升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15%左右。

  为化解日本当代社会日趋严重的少子老龄化问题等带来的社会危机,安倍政府提出了“让女性绽放光彩的社会”倡议,并召开年度会议制定促进女性进入职场的相关政策。比如,日本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劳动力中25-44岁的女性比例从2012年68%提高到73%。同时,鼓励政府和私营部门招聘更多女性,并给予她们更多的晋升机会,到2020年,将女性领导职位的比例从10%提高至30%。此外,为解决已婚女性的后顾之忧,日本政府提出加强儿童看护工作,利用政府拥有的土地开办更多托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