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专家答中评:向国际传达中国的南海主张

英国国际法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法学名誉教授安东尼·卡蒂(Anthony Carty)在研讨会上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陈思远)英国国际法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法学名誉教授安东尼·卡蒂(Anthony Carty)7月10日在“南海: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回答中评社记者关于“如何矫正目前国际社会中对南海问题存在的一些认知偏差”的提问时表示,需要努力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关于南海问题的主张,具体可通过多语种学术成果传播、强化与国际学界及官方对话、创新国际论坛举办模式等方式,逐步扭转国际社会对南海问题的认知偏差。

  安东尼·卡蒂在当天议题一“二战后国际秩序与南海诸岛主权”的讨论中分享他对英、美、法有关南海诸岛的近150页档案研究成果,证明南海诸岛的主权属于中国。谈及相关国家在南海诸岛主权问题上的历史立场,卡蒂指出,1921年,法国外派至中国的总督曾确认,清朝政府在1909年对西沙群岛部分岛屿的权属主张具有合法性,1931年法国方面再次得出相同结论。然而,法国后来趁南京政府局势混乱,对西沙群岛提出主权主张,这是法国利用中国贫弱、不尊重中国对西沙群岛固有主权的体现。在南沙群岛问题上,卡蒂提到,英法殖民者曾在此频繁活动。历史档案显示,法国印度支那的地方官员或军官擅自侵占“九小岛”,这一行为也遭到当时英国外交部抗议。关于英国的立场,卡蒂介绍,在南海问题上,1957年英国一份法律意见也明确指出西沙群岛属中国;1974年英国外交部法律顾问及条法司司长均认为南沙群岛属中国,该观点还被提交至英国内阁。然而,如今英国的立场已转为中性,称南沙群岛不属于任何国家。

  针对中评社记者“从推动中西方学术对话的经验来看,应建立哪些机制来矫正目前国际社会中对南海问题存在的认知偏差”的提问,卡蒂强调,“勇敢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的主张”。卡蒂具体提出了三方面建议,首先应加强多语种学术成果传播。中国政府及国际交往组织需支持南海问题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并推动其翻译为法语、英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扩大国际影响力。其次,强化与国际学界及官方的对话。中国应主动与巴黎、伦敦、柏林、华盛顿、纽约等地的学界及政府沟通,打破当前国际学界在南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偏颇局面。此外,可创新国际论坛举办模式。卡蒂建议将相关学术论坛举办地从北京拓展至巴黎、伦敦等国际城市,直面国际社会,更直接地传递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张与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