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关系需要有元首外交把舵引航

  中评社香港9月16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9月10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继今年2月通电话后时隔7个月的又一次直接对话。今次习拜通话,具有相当瞩目的成果,展现了中美元首外交的重要性。

  依据两国官方新闻稿和发言人的表述,我们看到中美元首这次90分钟的电话通话中,有三个重点:一、增进合作;二、管控分歧;三、保证竞争不变成冲突。美国白宫发言人普萨基表示,这次的电话通话旨在保持沟通渠道畅通。两国元首今次对话,气氛是互相尊重及坦承的,并非有说教意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则表示,中美元首在通话中一致认为,就中美关系与重大国际问题深入沟通,对引领中美关系正确发展非常重要。同意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经常联系,责成双方工作层加紧工作,广泛对话,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我们以为,双方发言人的表态指出了中美两国的共识,那就是元首外交是中美直接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对两国关系的积极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对今次的习拜通话进行分析,他认为,此次中美元首通话释放出两国有望回归由元首外交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的轨道。这对于中美关系走出前段时间的对抗,走向探讨和摸索,建立理性、稳健的关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或可成为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积极的开端。这也是我们的期待!

  此外,我们认为,中美关系需要有元首外交把舵引航:

  第一,中美关系中,元首外交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元首外交历来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最有效方式。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北京、杭州以及上海,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与他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公报》。当时,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震动世界,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之后不久,邓小平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到访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从此走上了双边关系发展的快车道;1984年到1985年,里根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实现了第一次元首互访;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会晤。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在北京与江泽民举行会晤。这两次首脑外交把中美两国关系全面带出了20世纪末以来因各种纠纷形成的低谷,开始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看到,中美建交40多年以来,每当遇到坎坷和阻碍时,元首外交都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强大推力,带领中美关系在正确的轨道上克难前行。

  我们知道,习近平主席也是非常重视元首外交的,2013年6月中美元首罕见进行了“庄园会晤”,习近平同奥巴马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会晤和交流时间加起来超过8个小时。通过此次会晤,两国元首同意,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间,习近平首次厘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当时,美国智库著名专家包道格评论道: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元首之间就双边关系原则和理念进行对话,对于管理中美合作与竞争是极为重要的。特朗普上任之后,习近平没有放弃元首外交,但是,特朗普奉行极端单边主义而放弃中美元首外交,导致中美关系陷入极大的动荡不安中,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从而也说明,弱化或者放弃元首外交,中美关系必难于健康发展。   第二,中美关系中,元首外交有独特的战略引领性。

  如果将中美两国比喻成两艘巨轮的话,两国元首正是船长,巨轮怎么驶?驶向何处?船长的经验和判断举足轻重。试想,当两艘巨轮距离越来越近,倘若船长与船长之间能够随时沟通的话,则会完全避免误判和冲撞。即使是周围有雾霭,看不清对方,船长也可以直接、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彼此航行路线,两艘巨轮绝对不会因为迷失方向而碰撞到一起。正如很久以前专家分析的那样:中美元首外交的理论意义在于,可以为破解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相互防范和冲突的历史难题提供新的范式。其现实意义在于,两国首脑的外交形式更加多样,形成稳定的交流机制,必有助于中美增加战略互信,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推动地区性事务和全球问题的解决。

  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变幻,环境诡谲,中美关系从特朗普执政中后期就开始进入到一种非常不利的斗争态势,中美元首外交的作用后来逐步被弱化了,结果中美关系就开始动摇了。相对瞭解中国的拜登上台后,美国对华战略也依旧是沿着对抗的轨道滑行。尽管当今的中美关系已经回不到从前,但两国的元首外交仍具有特殊的战略性引导作用,绝对不可废弃。习近平主席在这次通话中强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拜登也表示,美中如何互动相处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世界的未来,两国没有理由由于竞争而陷入冲突。其实,这样的共识就是元首外交的特殊作用,两国元首愿意答题、答对了题,就能为正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中美关系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第三,中美关系中,元首外交有无可比拟的高效性。

  众所周知,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与最终决策人,而元首之间的直接交往可以通过个人之间的情谊,调和甚至一定程度上化解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可以说,元首外交是极为高效的。以中美元首外交为例,我们发现,自两国建交以来,首脑会晤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一开始集中在双边关系上的讨论,到延伸至探讨反恐合作、朝核问题、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等地区性乃至全球议题,变得越来越常态化。我们以为,元首对话越多,战略误判就会越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就越高。面对很多棘手问题,如果元首不出面,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解决的思路,这无关什么体制。  

  在中美关系中,元首外交发挥了其必要性、战略引领性和高效性这三大要素,这次中美两国元首的通话,无疑再次为中美关系发挥定向把舵的引领作用,给下一个阶段的中美互动注入了很大的动力和稳定因素。我们高度期待中美逐步恢复元首外交,期待两国首脑互动将更加频繁、更具机制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藉由此次元首通话,美国能够持续展示愿意重回理性道路的姿态,中美关系可得到一个缓和的机会,以展开新一阶段的务实合作。   中评社香港9月16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9月10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继今年2月通电话后时隔7个月的又一次直接对话。今次习拜通话,具有相当瞩目的成果,展现了中美元首外交的重要性。

  依据两国官方新闻稿和发言人的表述,我们看到中美元首这次90分钟的电话通话中,有三个重点:一、增进合作;二、管控分歧;三、保证竞争不变成冲突。美国白宫发言人普萨基表示,这次的电话通话旨在保持沟通渠道畅通。两国元首今次对话,气氛是互相尊重及坦承的,并非有说教意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则表示,中美元首在通话中一致认为,就中美关系与重大国际问题深入沟通,对引领中美关系正确发展非常重要。同意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经常联系,责成双方工作层加紧工作,广泛对话,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我们以为,双方发言人的表态指出了中美两国的共识,那就是元首外交是中美直接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对两国关系的积极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对今次的习拜通话进行分析,他认为,此次中美元首通话释放出两国有望回归由元首外交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的轨道。这对于中美关系走出前段时间的对抗,走向探讨和摸索,建立理性、稳健的关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或可成为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积极的开端。这也是我们的期待!

  此外,我们认为,中美关系需要有元首外交把舵引航:

  第一,中美关系中,元首外交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元首外交历来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最有效方式。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北京、杭州以及上海,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与他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公报》。当时,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震动世界,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之后不久,邓小平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到访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从此走上了双边关系发展的快车道;1984年到1985年,里根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实现了第一次元首互访;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会晤。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在北京与江泽民举行会晤。这两次首脑外交把中美两国关系全面带出了20世纪末以来因各种纠纷形成的低谷,开始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看到,中美建交40多年以来,每当遇到坎坷和阻碍时,元首外交都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强大推力,带领中美关系在正确的轨道上克难前行。

  我们知道,习近平主席也是非常重视元首外交的,2013年6月中美元首罕见进行了“庄园会晤”,习近平同奥巴马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会晤和交流时间加起来超过8个小时。通过此次会晤,两国元首同意,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间,习近平首次厘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当时,美国智库著名专家包道格评论道: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元首之间就双边关系原则和理念进行对话,对于管理中美合作与竞争是极为重要的。特朗普上任之后,习近平没有放弃元首外交,但是,特朗普奉行极端单边主义而放弃中美元首外交,导致中美关系陷入极大的动荡不安中,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从而也说明,弱化或者放弃元首外交,中美关系必难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