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平繁荣世界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作为二十大代表上通道答问(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二十大党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上表示,从敦煌莫高窟和故宫这两处遗产中间,我们看到了这种开放包容、交流互动,这种保持文化多样性,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世界。

  有外媒记者问到,王旭东曾提出要通过文物和博物馆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理解,消除分歧。面向新时代,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掌门人,您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有什么新思考和新打算?

  王旭东代表表示,谢谢您关心文物博物馆事业。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系,也与我30多年文物保护的实践、成长经历有关系。刚才我跟大家讲到,我1991年到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作为其中的守护者之一,来守护这份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自公元4世纪开凿,整整持续了1000年,它见证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见证了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向我们这个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那种包容、淡定、自信,还使得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变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旭东说,三年半前,我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到今年已经是602年的时间了,皇家的古建筑群及其收藏的文物,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们,文化交流、融合;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开放包容,不断交流互鉴,才有了巨大的生命力。所以,从这两处遗产中间,我们看到了这种开放包容、交流互动,这种保持文化多样性,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王旭东表示,从我32年的文物保护经历,我也曾经参与或者主持了很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我们跟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际合作项目,我们也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行,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能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中国的西部,也来到北京参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他们为什么会来到这儿呢?因为他们发现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开始也有文化差异,但是我们求同存异,不断地融合、不断地理解。

代表通道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曾经有一位美国专家说:“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你们会留在莫高窟,因为你们是这里的长期守护者,希望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做具体的保护项目。”没想到30年之后,他们依然每年都要来到莫高窟。为什么他们能有这样一种持续不断的工作态度,把他们的青春、智慧献给敦煌莫高窟呢?我觉得就是我们大家找到了共识,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世界。

  王旭东说,实际上我也走过很多国家,去过很多博物馆,也到过很多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到每一处我们都会发现,那些文物不仅仅承载了本民族、本国家、本区域的文化,我们也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那个区域、那些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对话。所以,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我们寻找更多的共同点,求同存异。我觉得,求同存异应该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大家共同遵守的思想观念。

  故宫博物院肩负着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提出了“四大愿景”: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样的使命仅仅靠故宫博物院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甚至国际同行的参与。“四大愿景”也需要不断地向国际同行,包括国内同行来学习、来借鉴。

  作为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愿景,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使命。我们有一些打算,并在不断完善。第一是文物互换展览,我们可以“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自其他国家的文物到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甚至可以一起策划跨文化的比较展览,这样的展览我觉得可能更有意义。

  第二是学术交流。经过了五届“太和论坛”,事实上就是邀请来自不同古代文明国家的学者,现在也扩大到“一带一路”国家的学者,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学术交流。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去对话,来展示他们本民族、本国家的文明成果,同时也互相学习。

  第三是人员交流。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推出了“太和学者计划”,就是让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能够“走出去”,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大学、文化机构去学习、交流,跟国际同行讲述中国的故事。同时,我们也邀请世界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到故宫博物院进行研究,以他们的视角来看故宫承载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通过这样的一种交流,我们的学者可以讲其他国家的故事,国际的学者也可以回去讲我们中国的故事。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就一定会在学术领域、民间领域,加大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的信任,祗有这样,隔阂、猜测才会消解掉。我们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尊重不同的文明、习俗,甚至宗教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

  另外,故宫博物院有两个国际组织的培训机构,通过这种机构不仅为中国培养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人才,也扩大到整个国际。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学者,通过这样一个培训平台,能够瞭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他们之间在这个培训过程中也能够交流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们寻找更多相同的地方,我们保存那些可能有差异的东西,从年轻人做起。我觉得文物保护和文化的交流一定能够更多地发挥文物博物馆领域在加大世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文物和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王旭东最后表示,借此机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们能够走进故宫、走进故宫博物院,来瞭解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作为二十大代表上通道答问(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二十大党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上表示,从敦煌莫高窟和故宫这两处遗产中间,我们看到了这种开放包容、交流互动,这种保持文化多样性,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世界。

  有外媒记者问到,王旭东曾提出要通过文物和博物馆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理解,消除分歧。面向新时代,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掌门人,您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有什么新思考和新打算?

  王旭东代表表示,谢谢您关心文物博物馆事业。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系,也与我30多年文物保护的实践、成长经历有关系。刚才我跟大家讲到,我1991年到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作为其中的守护者之一,来守护这份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自公元4世纪开凿,整整持续了1000年,它见证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见证了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向我们这个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那种包容、淡定、自信,还使得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变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旭东说,三年半前,我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到今年已经是602年的时间了,皇家的古建筑群及其收藏的文物,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们,文化交流、融合;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开放包容,不断交流互鉴,才有了巨大的生命力。所以,从这两处遗产中间,我们看到了这种开放包容、交流互动,这种保持文化多样性,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王旭东表示,从我32年的文物保护经历,我也曾经参与或者主持了很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我们跟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际合作项目,我们也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行,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能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中国的西部,也来到北京参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他们为什么会来到这儿呢?因为他们发现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开始也有文化差异,但是我们求同存异,不断地融合、不断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