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时评|政府应牵头研究最低工资止纷争
设立最低工资是好或坏,在本港仍有争议,每次检讨调整都会引来商界的强烈反对,所持的理由大多仍是上世纪初流行的经典理论,认为会对企业、经济、失业率、低技能工人等产生负面影响。自从最低工资于1894年在新西兰率先落实,最初大多数地区和学者都倾向这类观点。
然而,越来越多实证研究却发现,这一理论站不住脚。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有经济学家发现,最低工资能对经济和就业起正面作用。而且类似的发现和证据越来越多。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卡德,正是凭其1990年代初的实际数据研究,推翻对最低工资的负面看法而获奖。
学者指出,这是因为资本逐利能力远高于一般个人,保证基层收入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不但有助提升社会和企业稳定,亦会令整体消费水平增加,促成经济繁荣,同时还能大幅减少因工资过低而衍生的暴力和疾病等社会成本,淘汰只能依赖低工资的低竞争力企业,驱使企业投入培训和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全球迄今已有逾九成国家或地区立法订立最低工资制度,不少在疫情期间更不吝加以提升。在亚洲,2021/ 2022年度新加坡的最低工资时薪折算成港元为78.3元,较前一年度大增19.8%;韩国为57.1元,增加5.1%;日本为56.7元,增加3.1%。而北京和深圳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亦都增加5.4%。香港商界一直自诩为区内最有竞争力之一,但最低工资水平却大幅落后于人,并且连续近4年不愿增加,可谓相当讽刺。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排解民生忧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政府的本分。既然本港劳资双方仍就最低工资各执一词,政府应牵头各权威商业和学术机构,采用本地数据就调涨最低工资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行认真研究,才能止息纷争,对症下药,同心为本港长远发展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