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砚家的姑娘:用青春传承非遗

左图:10月7日,张慧在郑州市手把手地教青少年学生如何手工制作黄河澄泥砚等。右图:10月7日,张慧在郑州市为小学生讲解普及黄河砖雕和黄河澄泥砚有关文化知识。(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评社北京10月11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导,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制作技艺复杂,曾消失数百年。1991年,张慧的父母张存生和王玲历经131次失败恢复了黄河澄泥砚制作工艺。因从小生活在郑州的黄河岸边,跟随父母学习黄河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张慧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黄河澄泥砚的传承。

  如今,张慧是河南省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传承人。

  一筐黄河泥,是她从小最熟悉的玩件;一块澄泥砚,是她父母毕生的心血。父辈复原,子辈推广,如何将黄河澄泥砚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下去?张慧用韧劲、稳劲与拼劲,交上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青春答卷。

  走近张慧,在这个35岁的青年身上,有着一种独有的定力和耐力。雕刻澄泥砚时,她低垂的眉目流露着手艺人的专注和精湛。做非遗讲解时,她的语调展现出文化传承者的自信和胸怀。

  为给传统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张慧已做了100多场公益培训,并培训100多名聋哑大学生利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文化文创,引得很多华侨购买这些“来自母亲河的礼物”做纪念。张慧说,“我对黄河有很深的感情,做好黄河澄泥砚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做好了黄河文化的传承。”

  家学心血的守与不守

  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土窑洞,一家人一住就是33年。为了艺术创作,他们放弃了20世纪80年代在安徽靠手艺就能当上“万元户”的富裕生活。六口人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张慧的童年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稳定地在幼儿园度过,“有钱了去一个月,没钱了就不去”。

  关于童年,张慧印象最深的,是窑洞里刺眼的白炽灯和铺在地上的小床铺。父母常年不分昼夜地在窑洞里刺眼的白炽灯下雕刻,无暇照顾张慧。小小年纪的她,一个人在窑洞里整日玩泥巴,看着潜心创作的父母,躺在父母给她铺在地上的小床铺上醒来又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