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建筑业强力支撑中国经济高品质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建筑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张,队伍不断壮大。建筑业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大量关联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建造能力和水准突飞猛进,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建筑业持续高歌猛进,产值规模不断扩张。1952年全国建筑业产值仅为57亿元;1956年增至146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1988年达到1132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1998年实现产值10062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2011年完成产值11.6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20年这一数据已更新为26.4万亿元,是1952年的4632倍。
建筑业增加值也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3万亿元,是1978年的524倍;占GDP的比重约为7.2%,比1978年提高3.4个百分点。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和水准突飞猛进,港珠澳大桥、洋山深水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超大规模的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特别是在去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多家建筑业企业通力合作,在极短时间内高效组织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变魔术般地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为快速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保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类突击工程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建造水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桥梁这一领域,上世纪80年代是看欧美,90年代是看日本,进入新世纪后就是看中国了,风水完全转过来了。全球第三大河长江,在1957年以前没有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还是在当时苏联人的帮助下建成的。中国建设者独立建造的第一条长江大桥是南京大桥。从那以来短短半个世纪稍多的时间中,自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流已先后建起了100多座各类大桥,还有很多座在建。美国三藩市海湾大桥在地震中受损后重建,上海振华揽下4.5万吨钢结构生产合同,为该大桥的重建做出重要贡献。过去我们要靠别人帮助建桥,如今我们却参与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建桥工程。
中国建筑工人的效率在全球也是一骑绝尘。以北京大兴机场为例,这一超大型机场的设计旅客吞吐能力是7200万人次,2014年12月开工,2019年9月就建成投入运行,不到5年时间。那么,其他国家的效率如何呢?以柏林新机场建设为例,该机场的近期旅客输送量仅为2000万人次,2006年开工,原计划2011年投入运行,结果一拖再拖直到去年才终于建成,而投资却从原先计画的25亿欧元猛增至70亿欧元!
中国人常说“安居乐业”,而欲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确保每家每户能有一定的居住面积,“蜗居者”根本不可能乐业。建筑业持续多年的长足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的居住条件。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则达到了48.9平方米。而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这两个数据才分别是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40多年的巨大变化恍如隔世,这是实现小康生活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与此同时,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全面推进。2019年至2020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社区5.9万个,惠及1088万户居民。今年计画新开工改造5.3万个老旧社区,涉及居民900多万户。在农村,自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以来,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1075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群体改造危房;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中国由此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住房保障体系。
所有以上这些辉煌成就,均有赖于中国建筑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没有一支实力超强、规模庞大的建筑大军,上述这一切成就都根本无从谈起。
当然,中国建筑工人不会仅满足于在国内大显身手,中国建筑公司还积极承包海外工程,在国际社会的口碑也越来越好。近年来中国建筑业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缅原油管道、肯尼亚蒙内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以色列海法港等工程,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国建造”在国际上声誉日隆。2020年,中国共有74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入选企业共实现海外市场营收达1200亿美元,占250家国际承包商海外市场营收总额的25.4%。商务部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共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新签合同额2555.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59.4亿美元。
中国建筑工人一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勤于学习,善于提高,在建成一个又一个工程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我,这绝非美国想追赶就能赶上的。
今后,中国建筑业将持续高品质发展,并努力走向工业化、绿色化、智慧化,坚定不移地从“建造大国”走向“建造强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建筑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张,队伍不断壮大。建筑业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大量关联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建造能力和水准突飞猛进,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建筑业持续高歌猛进,产值规模不断扩张。1952年全国建筑业产值仅为57亿元;1956年增至146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1988年达到1132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1998年实现产值10062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2011年完成产值11.6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20年这一数据已更新为26.4万亿元,是1952年的4632倍。
建筑业增加值也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3万亿元,是1978年的524倍;占GDP的比重约为7.2%,比1978年提高3.4个百分点。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和水准突飞猛进,港珠澳大桥、洋山深水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超大规模的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特别是在去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多家建筑业企业通力合作,在极短时间内高效组织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变魔术般地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为快速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保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类突击工程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建造水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