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风景”如何变“丰景”

  中评社北京10月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雁阵南去潭水清,云岭嵯峨暮山紫。金秋时节,贺兰山东麓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四十里店村稻渔空间,2600多亩五彩稻田丰收在望。清风拂过,以稻菽为“墨”画出的巨幅山水画随风飘动,不远处游客摸鱼抓鸭欢声一片,音画协同,演绎丰收诗意。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听了介绍,总书记颔首赞许:“这里不仅有‘一产’,还有‘二产’‘三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宁夏坚持守正创新,将文化旅游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跳出“就文旅看文旅”,以农为本推动农旅融合,“接二连三”助力产旅一体,不断彰显文化旅游的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多重属性,发挥其“富口袋”“富脑袋”“富民生”“富产业”等多重功能,推动了产业转型、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今年6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六优”产业的首位。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访大河两岸、穿行长城内外、深入巷陌峁梁、探访星空大漠,看到文化旅游立足“文化强区、旅游富民,为产业赋能、促民族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将“诗和远方”注入关联产业、社会建设、绿色发展,通过全要素参与、多维度融合,在不同层面呈现出“风景”变“丰景”的可喜变化。

  1.文化旅游:美了环境,也美了心境

  渐入秋境,宁夏六盘山区的层层梯田披上“五彩霞衣”。调研组来到大山怀抱的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那里有一辆大卡车改装的“流动舞台”。相声和情景剧带来的欢笑,打破夜晚的静谧。“大篷车一来,有好戏!”台下,“入戏”很深的梁昌荣拍着大腿,大呼过瘾。

  一年四季,祁寒酷暑,宁夏话剧院“文化大篷车”都奔忙在广袤山川,足迹遍及农村城市、厂矿工地……所到之处,收获掌声无数。究其缘由,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蒋全洲一语中的:“融入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文化,群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