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英雄儿女》彰显上海的英雄血脉
经典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这次运用独特的舞台语言重新演绎。传奇再一次被述说,红色血脉被赓续。7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国家、为了和平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如今上海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在舞台上深情演绎那一代人的无畏,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不朽精神的颂扬。
舞台上,声光电配合,艺术地呈现历史岁月的精彩一页;演员全情投入,台词穿越时空;舞台下,观众心潮澎湃,与英雄人物同频共振,很多观众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英雄儿女》上演,仿佛让英雄王成回到了故乡,重新与上海青年对话。
是的,人们不会忘记《英雄儿女》里的上海元素:英雄的王成是上海工人的儿子,英雄的王芳是喝着浦江水长大的,英雄的父亲王复标老人,作为上海闸北老工人在暗夜里毅然抚养了革命者的后代,王政委从上海出发去拥抱更宏大的红色巨浪……那一场70多年前的“共和国第一战”,上海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一场震撼世界的大战,也淬炼升华了上海的城市风骨。
你或许不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上海有18000多人报名参加志愿军,在全国25万报名参军者当中,每8个人中就有1个上海人!仅一座复旦大学踊跃报名者就达800余人,化学系的陈冀胜和8名同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防化学兵。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最终有1683名上海儿女牺牲在了朝鲜,他们很年轻,再也没看过一眼南京路的繁华。“英雄王成”是艺术形象,背后是真实的为国捐躯的上海青年。
这是一座英雄城市对祖国赤诚的表白,这是上海儿女用鲜血书写的人间正气歌,繁华的上海不仅有十里洋场的霓虹闪烁,更有慷慨赴国难的担当和责任。上海是谦和的,上海也是热血的;上海是包容的,上海也是英勇的。
在那一场大战里,上海人民誓言“前线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上海的江南造船厂、上海钢铁公司、申新九厂等企业,捐出“江南号”“上钢号”“申九号”等一架架飞机;上海育才中学师生发起了“万发子弹捐献运动”;无数只打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杯,从上海老师傅的手里走向战场;上海支前汽车司机共有13批1007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周信芳、袁雪芬、盖叫天、丁是娥、石筱英、周小燕等上海滩的名角儿,冒着敌人的炮火,进坑洞、上前线,参加慰问演出……彼时,三千里江山呼啸的朔风,和滚滚浦江水有着一场历史性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