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正积极谋划改变能源被动格局

新华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6日电(评论员陈鸿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50.4万辆和147.8万辆,同比增长均为2倍,这两个数据已超过去年全年的136.6万辆和136.7万辆的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由于当前油价持续上涨,对传统车销售带来较大压力,这无疑有利于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新能源车市场仍将全面加速,例如自主品牌A00级车持续放量、合资新能源新品持续推出、A级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不断提升,都将带来新能源车的同比较大增量。在“双积分”管理办法推动下,中外车企纷纷加快新能源车型投放速度,提高产品性能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今年1—7月,新能源新车上市多达42款。

  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普及当然还需要提升购买、上路、停车等使用环节的便利性。今年以来各地多措并举,通过增加号牌指标、放宽号牌申请条件等措施,减少新能源车购买限制,实施新一轮新能源车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新能源车的消费。

  与此同时,中国充电联盟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4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同比增长240.4%,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同比增长214.1%。截至今年4月,全国已建成充电桩187万个,充电桩相关企业多达13万家。不言而喻,这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过去3年中,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连续超过了100万辆,过去6年来始终在全球名列榜首。截至去年底,中国的新能源车拥有量已达492万辆,占全国机动车总量的1.75%。   新能源车取替传统燃油车只是时间问题,一些国家已经将禁售燃油车提上议程。所以自然就有很多人关心中国燃油车何时会退出?汽油车还能开多久呢?

  工信部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能源与交通创新公布的报告可以得知,个人燃油车将在2045年退出市场,对于公共交通的燃油车型将延后6年时间。

  由于环保低碳的迫切性,不少国家已经公布燃油车禁售的时间。其中挪威走在最前面,将于2025年实施禁售燃油车政策;荷兰一度也定在2025年,后来改为2030年;美国加州政府将禁售期限定于2030年,这一时间段还有汽车强国德国和人口大国印度;法国和英国则推迟10年,将于2040年禁售传统燃油车,其中英国包括油电混动汽车。

  这些国家在制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时,都有时间不等的缓冲期,以此为国内车企的过渡和研发留下时间,所以中国燃油车退出时间和上述时间表不会有太大出入,预期国内燃油车退出会在2030—2040年期间。在燃油车退出时间确定前,消费者当然还可继续购买燃油车,其间会有越来越多的混动汽车作为过渡产品,而传统燃油车车型会逐渐减少。即使到了禁售日期,燃油车还能正常上路,最后平稳过渡到全面禁止上路。

  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上汽集团时就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此后在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必须科学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在海南岛逐步禁止销售燃油汽车。

  于是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南省省长明确表态:海南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具体实施办法是,政府机关用车先行,然后拓展到公共事业用车,例如公车、计程车和环卫车,最后将覆盖到私家车。海南将成为中国禁售和使用燃油车的标杆,其他各省市区都将步其后尘,积极推动新能源车的普及。   新能源车的全面推广和普及,最大的好处将大幅度降低中国的石油消费。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全球头号石油进口国,去年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42亿吨,进口来源包括美国在内的50个国家,进口依存度已达73.6%,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石油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将继续攀升。这不啻是自己的经济命脉掌控在别人手里,这显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中国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但如今“灶”却起在了别人家里,这显然不是长远之计,必须尽快改变这一局面。

  除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进口的石油可通过铁路和管道运输以外,其他进口石油均须通过海上运输,而且大多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这一海上运输线,这就产生了如何确保石油稳定供应的问题,这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压力,中国花费巨大人力和财力,相继修建了中缅油气管道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但这也只能部分缓解石油运输的巨大压力。美国联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频频在印度洋举行联合训练和演习,其剑指何方是一目了然的。考虑到汽车燃油占到中国石油消费的约2/3,如果中国能实现由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车,也就是汽车不再消耗油料,则中国的国产石油基本上可以满足将石油作为化工原料的需求,这无疑将极大改变中国在这一能源格局中的被动局面。

  当然,除此以外,新能源车的全面普及还将从根本上减少乃至全面消除汽车的尾气排放,此举对中国空气品质的改善将是革命性的。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空气品质在全球排名靠后的尴尬局面将一去不复返。这对尽快实现三大攻坚任务也是不可或缺的。

  新能源车不仅在中国市场很畅销,出口也成为今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一大亮点,而且不再仅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已开始向美国、欧洲和日本出口。中汽协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车出口8.8万辆,同比增长29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8.2万辆,同比增长342%,当然这其中包括特斯拉在上海生产的电动车。剔除特斯拉,以中国品牌为主的其他新能源车上半年出口总量也在5万辆以上,同比增长超过170%。

  上汽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车企均有不少新能源车出口。今年上半年上汽新能源车销量达到2万辆,其中MG品牌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的新能源车销量就有1.26万辆。

  新能源车的横空出世,尤其是华为、腾讯等高科技企业凭藉顶级的人工智能技术加盟,极大增强了新能源车生产企业的整体实力,由此使得中国汽车行业“换道超车”,在新能源车这一领域不仅不再落后于美欧日这些传统的汽车生产巨擘,而且还明显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加快了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去年11月,比亚迪的市值超越宾士,蔚来压倒宝马,连小鹏车都与菲亚特不相上下,全球车企市值前十名居然闯入了三家中国企业,中国汽车产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落于人后的局面正在开始改变,汽车业也俨然成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

  正由于中国在风电和光电等领域的长足发展以及新能源车的异军突起,中国政府才有底气宣布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计划。如今这场大戏的帷幕刚拉开,接下来还会好戏连台,值得期待。

新华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6日电(评论员陈鸿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50.4万辆和147.8万辆,同比增长均为2倍,这两个数据已超过去年全年的136.6万辆和136.7万辆的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由于当前油价持续上涨,对传统车销售带来较大压力,这无疑有利于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新能源车市场仍将全面加速,例如自主品牌A00级车持续放量、合资新能源新品持续推出、A级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不断提升,都将带来新能源车的同比较大增量。在“双积分”管理办法推动下,中外车企纷纷加快新能源车型投放速度,提高产品性能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今年1—7月,新能源新车上市多达42款。

  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普及当然还需要提升购买、上路、停车等使用环节的便利性。今年以来各地多措并举,通过增加号牌指标、放宽号牌申请条件等措施,减少新能源车购买限制,实施新一轮新能源车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新能源车的消费。

  与此同时,中国充电联盟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4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同比增长240.4%,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同比增长214.1%。截至今年4月,全国已建成充电桩187万个,充电桩相关企业多达13万家。不言而喻,这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过去3年中,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连续超过了100万辆,过去6年来始终在全球名列榜首。截至去年底,中国的新能源车拥有量已达492万辆,占全国机动车总量的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