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自然 守护自然
一场秋季台风过境后,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滩涂上,遍布觅食的候鸟。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这些黑腹滨鹬怎么肚子上是白羽毛?红颈滨鹬为什么没看到脖子上的红羽毛?因为它们已经过了繁殖期……”9月,秋季候鸟陆续抵沪,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站在保护区的堤坝上,向10名参加自然联络员工作坊的观鸟爱好者传授观鸟知识和技巧,同时,有3000多人在线观看了活动直播。
2016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馆每年都会开展这项名为“我的自然百宝箱”的公众科普活动。近年来,这项活动越来越受欢迎。
打造公众与科研工作者的对话平台
9月的一个清晨,自然联络员张卓从嘉定驱车近80公里赶到崇明东滩。第一次有机会进入保护区近距离观鸟,40多岁的她兴奋不已。
张卓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喜爱自然,一有空就带着女儿到小区、公园观察花鸟鱼虫。七八年前,原本教小学英语的她开始兼上自然科学的课程,经常要回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渐渐地,她感觉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很多本土物种都叫不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