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分析:香港如何扩宽青年上流空间?

期望李家超带领新届政府摆脱低效弊病,尽快落实青年发展政策,扩宽香港新一代的发展选择路向(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5月17日电(记者 梁帆)青年上流通道狭窄是香港许多深层次困境中的其中一个。香港历来以金融服务、旅游、贸易、物流和工商业支援服务等传统行业闻名,这亦香港之所长,由优势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但传统行业逐渐饱和化、固定化,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数量之少,整个社会产业又单一化,已无法满足青年就业需要。

  再来,疫情往复三年,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但值得留意的是,受到冲击更加严重的,通常是劳动力密集、收入较低的行业,这亦就导致香港年轻人“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更加严重。青年上流难的泥沼,拖垮了他们的自信心,埋葬了他们的拼劲、冲劲,这无疑会对香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带来不可估算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香港再出发、再腾飞。日前,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圆满结束,李家超以99%支持的高票当选。注重青年发展、创造上流机遇是他政纲重点落墨的部分。笔者认为,新特首上任后亟需扩宽青年的上升空间,为香港行稳致远提供坚实贮备。

  第一,推动产业多元化。有人认为,香港作为高成本小型经济体,只要注重高增值产业发展,就能弥补中、低产业转移的损失。显然,香港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症结已经证明这种迷思不可取。不可否认,香港必须依赖高增值产业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之地位,稳固自身竞争力,但在未来,香港亦须兼顾高、中、低产业,纾缓就业结构两极分化的趋势,扩宽选择面,丰富经济多样性,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向上流的机会。即巩固既有产业的同时,开阔新增长点,做到“不应抢饭碗,而应造饭碗”。

  港府近年虽已付出不少的努力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见解决青年上流难的成效。香港高等教育优势突出,科研能力在全球范围具备强劲竞争力,再有北上不远的深圳乃全球瞩目的科技重地,种种因素给香港社会营造出科技产业“唯高论”。笔者认为,是否因为此,才导致我们对科技产业太过“好高骛远”,太过注重所谓的“高新技术”,而忽略了产业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路程?香港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科技产业生态,具备低劳动力、低土地投入的特点,能够覆盖上游的研发,亦可延伸至中下游的产业制造。香港作为信息自由流通的地方,可发展科技服务业,提供数据处理及分析服务。其次,港府应利用深圳科技产业优势,到深圳招商引资,坐落在未来北部都会区的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把“北部都会区”建设为连通港深的枢纽,通过他们的成熟经验,来推动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二,香港青年要更加了解国家,看到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香港部分青年对内地生活充满偏见,不愿亲自了解、实地考证。但事实上,他们如有机会到内地生活几年,就能亲身感受内地发展的迅速,消除对内地的偏见。李家超作为落实“爱国者治港”后的首任特首,更需要做好配套支持的工作,鼓励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流动,致力栽培具备“国家视野、国际视野”理念的人才,大力推动香港青年到内地升学或工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内地生活,深入了解“一国两制”内核。同时,香港政府应允许有内地学习或工作背景的香港青年能再回流香港发展,甚至可加入到各类政府法定机构、公营机构等,为对香港将来的发展及对“爱国者治港”的落实带来更大助力。

  第三,提升香港青年“硬实力”。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拥有良好外部环境同时,香港青年的自身实力,亦是能否抓住上升机遇的重要因素,否则就会陷入“条条大路通罗马,却没能力走完”的尴尬局面。广大香港青年首先应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竞争力,具备“吾日三省吾身”之精气神,保持终身学习的品质;其次,应开阔视野,抱有对万物皆有好奇的冲劲,主动拥抱机遇,不应把就业的范围仅仅局限于香港,要看到在大湾区内,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此外,自身还应拥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以及“一步一脚印”的务实心态。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李家超描绘的新届政府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蓝图无疑令万众所期待,但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施政政策,以积极转变角色的有效行动,冲破各种利益藩篱,让香港的产业多元和国际地位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期望李家超带领新届政府摆脱“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低效弊病,尽快落实青年发展政策,扩宽香港新一代的发展选择路向,为青年多元发展设定具体政策目标。担当好行政长官的“交响乐团指挥”角色,切实打通更多青年上升渠道,为香港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期望李家超带领新届政府摆脱低效弊病,尽快落实青年发展政策,扩宽香港新一代的发展选择路向(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5月17日电(记者 梁帆)青年上流通道狭窄是香港许多深层次困境中的其中一个。香港历来以金融服务、旅游、贸易、物流和工商业支援服务等传统行业闻名,这亦香港之所长,由优势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但传统行业逐渐饱和化、固定化,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数量之少,整个社会产业又单一化,已无法满足青年就业需要。

  再来,疫情往复三年,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但值得留意的是,受到冲击更加严重的,通常是劳动力密集、收入较低的行业,这亦就导致香港年轻人“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更加严重。青年上流难的泥沼,拖垮了他们的自信心,埋葬了他们的拼劲、冲劲,这无疑会对香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带来不可估算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香港再出发、再腾飞。日前,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圆满结束,李家超以99%支持的高票当选。注重青年发展、创造上流机遇是他政纲重点落墨的部分。笔者认为,新特首上任后亟需扩宽青年的上升空间,为香港行稳致远提供坚实贮备。

  第一,推动产业多元化。有人认为,香港作为高成本小型经济体,只要注重高增值产业发展,就能弥补中、低产业转移的损失。显然,香港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症结已经证明这种迷思不可取。不可否认,香港必须依赖高增值产业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之地位,稳固自身竞争力,但在未来,香港亦须兼顾高、中、低产业,纾缓就业结构两极分化的趋势,扩宽选择面,丰富经济多样性,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向上流的机会。即巩固既有产业的同时,开阔新增长点,做到“不应抢饭碗,而应造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