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武:中非合作 政治经贸文化缺一不可
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5月13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了“中非发展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讲座,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受邀主讲。刘鸿武说:“今天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中国会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非洲国家一边,共同推动世界的合作发展。”
刘鸿武指出,中华文化和非洲文化都曾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都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过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区域文明,产生过各自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智慧,并且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领域,中非双方都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要的推进和引领作用。回顾历史,中非文明交流自唐宋以后逐渐繁荣起来,明代世界地图对非洲的地理做出了准确的描绘,表明中非文明在早期就将彼此纳入了各自的域外知识体系中。进入近代,相似的殖民历史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赋予了中国和非洲相同的现代政治书写,从而让双方跨越了原有文明形态的差异,建立起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交往关系。
刘鸿武认为,今天世界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来自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文化多样的亚非拉世界,这是推进中非文明交流的世界背景和时代基础。从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角度观察,中非文明交流的意义是包含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之中的,不仅促进了中非文明的复兴,加强了中非的合作,还将从思想源头上促进中非人民更积极、主动而自信地参与人类现代性的第二次建构,诠释人类现代性发展的意义,丰富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基础。“中非双方探索各自文明复兴和合作的持续努力,推进着世界文明史交往的基本格局和国家形态的重新塑造,过去单向度的西方支配边缘国家的不平等的世界文明体系,逐渐转向多向度的、平行网络状的、平等交往、合作发展的新的世界体系。”
刘鸿武强调,中非文明的合作基础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与文化互鉴,三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他形象地比喻道,“中非的政治互信,就像是一个鱼塘。中非的经贸合作,就是鱼塘中的鱼。中非的文化交流,就是鱼塘中的水。鱼要长好,就要有一个稳固的鱼塘和活水。水能够滋养鱼的成长,水的质量决定鱼的质量。”
刘鸿武分析认为,中非文明交往和对话应该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向。第一,推进中非的人文交流对话,应有助于创造中非发展合作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基础,为当代中非双方建构更具有政治合法性、道德感召力和文化魅力的国家身份与形象提供特殊的国际舞台。第二,推进中非的人文交流对话,应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华文明的世界化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在新时期形成更开阔的全球事业、更包容的文明胸襟、更多元的文化欣赏力。第三,应激发当代非洲知识精英群体的民族理想和民族文化情感,使其更加重视非洲与中国、非洲与西方、非洲与世界的平衡的关系,对当代非洲发展道路作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最后,刘鸿武强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双重交织影响下,中非双方要凝聚力量,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加速建构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注重非洲内生发展,进一步助力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弥合发展鸿沟;坚持绿色发展,更加关注非洲百姓的生活,走惠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加紧密地进行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维护全球的多边公平正义,推动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5月13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了“中非发展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讲座,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受邀主讲。刘鸿武说:“今天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中国会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非洲国家一边,共同推动世界的合作发展。”
刘鸿武指出,中华文化和非洲文化都曾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都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过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区域文明,产生过各自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智慧,并且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领域,中非双方都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要的推进和引领作用。回顾历史,中非文明交流自唐宋以后逐渐繁荣起来,明代世界地图对非洲的地理做出了准确的描绘,表明中非文明在早期就将彼此纳入了各自的域外知识体系中。进入近代,相似的殖民历史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赋予了中国和非洲相同的现代政治书写,从而让双方跨越了原有文明形态的差异,建立起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交往关系。
刘鸿武认为,今天世界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来自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文化多样的亚非拉世界,这是推进中非文明交流的世界背景和时代基础。从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角度观察,中非文明交流的意义是包含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之中的,不仅促进了中非文明的复兴,加强了中非的合作,还将从思想源头上促进中非人民更积极、主动而自信地参与人类现代性的第二次建构,诠释人类现代性发展的意义,丰富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基础。“中非双方探索各自文明复兴和合作的持续努力,推进着世界文明史交往的基本格局和国家形态的重新塑造,过去单向度的西方支配边缘国家的不平等的世界文明体系,逐渐转向多向度的、平行网络状的、平等交往、合作发展的新的世界体系。”
刘鸿武强调,中非文明的合作基础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与文化互鉴,三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他形象地比喻道,“中非的政治互信,就像是一个鱼塘。中非的经贸合作,就是鱼塘中的鱼。中非的文化交流,就是鱼塘中的水。鱼要长好,就要有一个稳固的鱼塘和活水。水能够滋养鱼的成长,水的质量决定鱼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