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人工智能安全风险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15%,在制造、交通、医疗、金融等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伴随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以及使用频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发生的范围和可能性持续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认为,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算法爆发拉开了人工智能浪潮序幕,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众多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但以数据驱动的第二代人工智能在可解释性、稳健性方面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导致安全事件频发。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最为重要命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白皮书(2022年)》同样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暴露出各种风险和挑战,以及人们对人工智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对可信安全的呼声不断增多。
“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主要从‘人’与‘系统’两个角度剖析。从人的视角看,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存在技术滥用甚至‘武器化’问题。”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田天以深度合成技术为例解释,该技术能够大幅提升内容制作效率与质量,但其负向应用——深度伪造的风险正持续加剧且已产生实质危害。比如,通过“AI换脸”捏造虚假讲话视频等引导公众舆论。对此,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朱军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应加强对应用场景、使用者的监管,防止技术滥用等衍生风险发生,保障其应用可控。
大赛现场演示的人脸识别破解则展示了人工智能系统层面风险,它来自深度学习模型本身存在脆弱和易受攻击的缺陷,通过输入数据添加扰动,使系统作出错误判断,导致其可靠性难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