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如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在戚涌看来,数字经济对知识产权提出了一些新需求。“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除了开源,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不断发展的web3.0时代,一些新技术都需要我们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
戚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前,要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亟须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数字产业化领域,要考虑如何对数字新技术进行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二是在产业数字化领域,转型升级和智改数转等方面也将遇到很多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三是在数据治理领域,如何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知识产权管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WIPO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开班仪式中表示,WIPO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用创新支持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未来的知识产权体系中提供更加高效、及时、精准的知识产权服务。
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而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关键保障。
“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一级巡视员曹红英在讲话中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设了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增设了知识产权专业职称,知识产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达到了69万人,预计2025年将超过100万人。
“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戚涌表示,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在科技人才中的占比达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9100万科技工作者,这意味着我国还需要300万—400万的知识产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