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科尔沁先民是这样生活的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的哈民遗址,以其完整的保存程度,向世人生动再现了新石器时期这一聚落的历史。哈民遗址的发掘,实证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地区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01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艾勒嘎查一位王姓牧羊人放羊时发现了一些陶器的残片,用手再往下挖,一个完整的陶罐显露出来。“沙地出宝!”的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开。
在通辽市文化局文物科、科左中旗文化局等部门的协作下,时任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吉平带领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吉平的经验告诉他,这是一处重要的遗址。2010—2014年,吉平带领考古工作者对这个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灰坑、墓葬、环壕以及人骨遗骸,同时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角蚌器等1000余件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的碳化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种子。
吉平介绍,哈民遗址的房屋群坐落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沙地中,保存状况良好。经探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5500年至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
根据气象资料记载和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的科尔沁地区,气候逐渐变暖,丰茂的水草,“野蛮生长”的野生动物和植物为哈民先民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
《哈民遗址远古大揭秘》的作者王明义告诉记者,哈民遗址出土的农作物种子,经专家鉴定属于粟、黍和大麻,可以认为哈民遗址的农业特点是以种植旱地作物粟和黍为主。而糜、黍遗迹和石斧、石磨盘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发现,说明哈民时期农业已经比较发达,哈民先民当时已经以小米和黄米为食。
遗址出土了种属丰富的动物骨骼,同时在聚落内的房址、灶台等发现了大量烧痕骨骼,“可以判断,狩猎和渔捞在当时哈民人的生活中应该仍然是重要的生存手段。”王明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