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越来越多的“家乡蓝”一起努力

  中评社北京9月21日电/据人民网报道,今年上半年,北京市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4%,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从2013年监测PM2.5以来,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去年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低,首次达到国家标准,比2013年下降63%。北京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为“奇迹”。

  从10多年前的雾霾围城,到如今蓝天白云日益成为常态,从事环保工作已有20多年的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对北京“蓝天之增”有切身感受:“人们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微信朋友圈里的蓝天照不再稀罕。对于这样的成绩单,我作为一名环保人倍感欣慰。”

  “以前在北京拍星轨,也就是恒星持续移动产生的轨道,都要去郊区。前些日子,有摄影爱好者在首钢园就拍到了星轨,这说明北京的天儿的确是越来越好了。”李云婷说。

  从2013年开始,北京全面向PM2.5“宣战”,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逐步转向精细化。“一场场战役背后的基础数据就来自我们监测中心。”李云婷说。

  近年来,李云婷和团队在北京部署了1000多个小型传感器,覆盖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这套高密度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点位部署,提供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精确到公里级别。“监测数据对街道(乡镇)开放,基层环境管理人员能够迅速拿到第一手数据资料,环保责任下沉的效率和效果得到很大提升。”李云婷说。

  高密度监测网络提供了海量数据,李云婷和团队把这些数据跟气象、地理信息、污染源、社会大数据等相结合,建立了一套从污染结果追溯到污染成因的溯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