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逐梦苍穹
道阻长:“一步一个坎儿,难题一眼望不到头”
30年前,我国推力最大的火箭是长征二号E(以下简称“长二E”,其他型号表述同),当时它的可靠性指标仅为0.91,远达不到载人标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决定在它的基础上研制“长征二号F载人航天新型火箭”,并将长二F的可靠性指标定为0.97。
研制载人火箭到底有多难?以零部件数量为例,汽车有几万个、飞机有十几万个、运载火箭有几十万个、载人航天产品则有上百万个,所有的环节必须万无一失。彼时,火箭院的研制人员只在国外画报上见过载人火箭,对它的细节一无所知。对当时国内基础工业状况而言,0.97无异于在喜马拉雅山脚下遥望珠峰峰顶。
不懂就去学,没有经验就去积累,自力更生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品质。火箭院派出10余人远赴莫斯科学习载人火箭技术,经过4年潜心钻研,中国载人火箭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箭体结构静力试验具备条件、振动箭开始生产总装、活动发射平台投产……
“怎么那么难呢!”长二F火箭副总师刘烽回忆,1998年长二F火箭初样箭来到酒泉,与试样状态的地面设备、首次应用的发射场“三方会师”。单独验证时表现良好的“三方”,“会师”后却波折不断。火箭和发射平台推出去、拉回来,问题解决后再推出去,遇到新问题再拉回来……“一步一个坎儿,难题一眼望不到头。”信心像戈壁滩上的碎石,在灼灼的日光里散落满地。
跌入谷底、逐步爬升、大幅跨越,火箭院人在艰难中越挫越勇。1999年至2002年,长二F遥一至遥四火箭相继研发成功,推动了陆海基航天测控网验证、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实验开展,赢得“神箭”美誉。
2003年10月15日,刘烽在发射塔架上做最后的检查。航天员专用电梯缓缓打开,杨利伟手提小方箱走出来。目光接触,刘烽心情澎湃。那一刻,曾经的寒风酷暑和披星戴月都有了至高无上的意义。
2005年10月,长二F遥六火箭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顺利完成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顺利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