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治本良方
经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最早出现于2015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当时,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正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且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这些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背离,已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加以解释。
文章认为,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根子上则是结构问题,要解决供需这种结构性的错位,就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通过加大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出口等方式扩大需求,继而拉动经济增长。从经济学上看,这是属于最常见的需求侧管理。当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矛盾已不在需求侧,特别是供需关系出现结构性错位时,就必须及时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文章介绍,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机制、改革制度供给……近7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到各个重点行业和领域,从最初的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到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再到进一步加大“破、立、降”力度,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超预期的成效和进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农业产能提升、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格局;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发力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试点注册制稳步推进,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改革与市场预期形成同频共振;
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实施了以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一批标志性、关键性重大改革,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基本形成了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法律框架,有效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