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港人对李家超有何期待?
中评社香港5月10日电/第六届香港行政长官选举5月8日顺利举行,唯一候选人李家超获1416张支持票、以99.16%得票率成功高票当选新一届香港特首人选。“爱国者治港”原则确立后的首场特首选举,对香港未来的走向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观测得出结论:虽然李家超的当选不具悬念,但港人对新一届政府如何解决香港现存种种问题充满期待、讨论热烈,其中市民最期待的是新特首在经济民生领域有新作风和新举措,希望今后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带领香港走出疫情与经济的泥沼。
如图1所示,对比1996年以来历届特首选举可以发现,本次选举的投票率虽然并非第一,但当选者的得票率(99.16%)却创下新高,可见李家超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认同度和号召力,是“爱国治港力量”高度属意的最佳下届特首。虽然,本届特首“一人参选”,和往届特首选举的辩论、竞争氛围有明显不同,乱港势力也没有什么炒作、煽动的空间,但李家超宣布参选、遭YOUTUBE无端封禁、发表政纲、千人造势、选委投票、当选演说等重要时间节点,都引发了相当的关注度(如图2)。
李家超除了得到香港主流政党、组织团体及政治人物的较集中推举外,其在由普通市民组成的网络社群中也具较高人气。结合图3可知,虽然此次特首选举为等额选举,但支持李家超的网络社群却在其宣布参选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起,而且这些社群在选前一直非常积极地活跃在社交平台,以从旁协助李的选举工程进行宣传造势。与社交平台整体对李家超的关注度走势不同,李家超支持者并没有因为李成为唯一候选人、对特首宝座十拿九稳后热情就有所下降,其关注度反而一直保持上扬的增长趋势,反映这些社群对李有非常大的信心与期许。可见,李家超的高票当选,有利于修补香港社会内部近几年来因修例风波、以及抗疫路线分歧而造成的裂痕。
李家超以往主管警务及保安工作的背景,无疑巩固了夯实香港长远发展的社会安全稳定基石。但值得注意的是,受近两年半的疫情影响,市民对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期许已不再主要围绕稳定秩序、治安等基本诉求,而是更多转移至如何重新激活被疫情重创的经济等议题上。图4显示,仅“经济复苏与重振”一项的社交媒体关注度,已在对下届政府各领域的整体关注度中占了约三分之一,足见港人当前对重启经济、改善民生的渴望。
结合图5可知,受2019年的修例风波、以及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的GDP(本地生产总值)曾陷入负增长的泥沼,失业率也因此曾一路飙升至6.8%的高位。虽然2021年前三季度香港的经济表现因疫情放缓而有所改善,但随着第五波疫情大爆发,餐饮、娱乐、美容、健身等服务业遭遇重创,再加上与内地和海外的通关遥遥无期,最近一个季度香港的GDP急转直下大跌4%,大幅逊色于机构预期的1.9%以内;而失业率亦终止过去一年的跌势,回升至5%。尽管现届政府有因应疫情,推出第六轮防疫抗疫基金,以支援受影响的行业,但多数舆论始终倾向政府尽快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表示不想依靠杯水车薪的津贴艰难度日。
与此同时,港人也相当关注政府在“防疫、抗疫”上的表现,该领域的关注度占比约一成四。大部分观点认为,经济低迷、通关无期,究其根本是因为政府防疫政策进退失据,故希望下届政府能更好地平衡经济民生与防疫的需要,并提前准备好公共卫生事故的紧急应变方案,不要再重蹈第五波疫情的覆辙。另长期困扰港人的“土地房屋问题”也是港人重点聚焦的施政领域之一,不少网民关注下届政府能否真如李家超所言,做到“以结果为目标”,切实让港人住大点、住好点、住平点。
此外,下一届特区政府将如何在金融领域着墨,也是社交媒体热度较高的议题之一。近几年来,受国际大环境影响,香港金融中心面临相当复杂的压力,中美博弈、西方制裁与俄乌冲突的后续效应,令各界高度关切海外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再加上疫情两年多以来,香港防疫措施导致金融人才外流潮,部分外资也表明有撤离香港的意向。正因为上述种种因素迭加,不少舆论担心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否动摇,认为下届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稳固并提升香港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虽然新一届政府仍未正式履职,但李家超于上月发表的施政方向与政纲,基本回应了大多数港人最关切的诉求。图6是李家超提出10项社交媒体关注度最高的施政方针或措施,排名第一、二、三的分别为“优先商讨与内地通关”、“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行公屋提前上楼计划”,囊括防疫、经济、民生等方面。而李家超更加熟悉的国安领域“落实23条本地立法”的关注度,则排名第四。这反映了随着国安法生效、爱国者治港原则基本确立,香港近两年来已逐步实现“由乱入治”,国安与社会治安议题已不再是港人最关切的范畴。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尽快与内地恢复正常往来、重振香港疲弱的经济、以及大刀阔斧整治深层次问题,从“由乱入治”走向“由治入兴”,才是下届政府能否在市民手中获得一张满意成绩表的关键指标。
结合图7可知,尽管新一任政府所提出的施政方向及措施,一定程度上与港人所聚焦的议题有所吻合,但具体的政策内容仍然与市民的期待有所落差。图6中社交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三大施政方向或措施,其正面舆情占比却分别为第6位、第10位与第9位,排名靠后。这是因为,港人固然乐见下届政府将施政重点放在经济、民生领域,但对于其在这些方面的施政表现却仍有所观望、甚至是质疑。这一方面与政纲的表述通常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方案有关,尽管李家超有很强的执行力,但在处理土地房屋、经济结构等长期困扰香港的深层次问题时,能否突破往届政府所受到的掣肘,舆论有一定存疑。不过,也有较多舆论认同李政治理念中“1+1>2”的团队协作效应,有信心其能通过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弥补自身在经济、民生政策范畴的短板。
另需说明的是,港人之所以对李家超在“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的施政预期靠后,虽然与前述李家超在处理经济事务方面的经验不足有所干系,但也不能忽视当前内地与国际疫情形势皆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由图9可见,自疫情爆发以来,港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实现对内对外通关”的质疑情绪,基本呈大致趋同的上升走势。第五波疫情之下,香港与内地的通关日程被迫搁置,对外来人士的检疫措施也未大幅松绑,这些都引致港人对通关议题的质疑情绪持续攀升。而美国加息、香港持续沦为“孤岛”、首季经济负增长等因素,刺激了市场对香港金融前景的悲观预期,甚至导致恒指近期一度失守20000点。
李家超在当选前数日,曾公开表示上任后将排除万难首要考虑与内地通关,以回应大多数港人诉求。不过,有舆论认为,在内地严格“外防输入”的政策背景下,香港若实现与内地之间的免检通关必须保持与内地一致的防疫标准,或会加剧高端人才与外资的流失问题。尽管李家超曾表示对内、对外通关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但如何拿捏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以及以最小防疫代价达到经济发展的最大化成果,仍然非常考验管治者的治理智慧和治理能力。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5月10日电/第六届香港行政长官选举5月8日顺利举行,唯一候选人李家超获1416张支持票、以99.16%得票率成功高票当选新一届香港特首人选。“爱国者治港”原则确立后的首场特首选举,对香港未来的走向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观测得出结论:虽然李家超的当选不具悬念,但港人对新一届政府如何解决香港现存种种问题充满期待、讨论热烈,其中市民最期待的是新特首在经济民生领域有新作风和新举措,希望今后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带领香港走出疫情与经济的泥沼。
如图1所示,对比1996年以来历届特首选举可以发现,本次选举的投票率虽然并非第一,但当选者的得票率(99.16%)却创下新高,可见李家超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认同度和号召力,是“爱国治港力量”高度属意的最佳下届特首。虽然,本届特首“一人参选”,和往届特首选举的辩论、竞争氛围有明显不同,乱港势力也没有什么炒作、煽动的空间,但李家超宣布参选、遭YOUTUBE无端封禁、发表政纲、千人造势、选委投票、当选演说等重要时间节点,都引发了相当的关注度(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