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国产操作系统“上车”

  中评社北京9月16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车用操作系统不仅是车辆设计的基础,也是汽车智能化的关键。加快国产操作系统“上车”,关键在于开放的应用生态建设。当前,全球车用操作系统发展还不成熟,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打造一个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形成我国引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在功能产品向智能产品转换过程中,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芯片再强,汽车做得再好,都是在沙滩上起高楼。如果‘缺芯少魂’问题不解决,我们走不快,也走不远。”在第四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的发言一度刷屏。

  随着新能源整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汽车软件也从过去以嵌入式软件开发为主,向全栈式软件开发演进。作为连接和统一管理硬件、软件及用户的核心枢纽,车用操作系统被称为智能电动汽车的灵魂,重要性越发凸显。

  按照《车用操作系统标准体系》划分,汽车操作系统分为两类,分别是车控操作系统和车载操作系统。车控操作系统主要面向经典车辆控制领域,包括安全车控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操作系统;车载操作系统主要面向信息娱乐和智能座舱领域。

  车用操作系统涉及产业安全。用户信息、地理位置等关键信息数据可以通过后门植入等手段轻易获取。如果我国不能实现车用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将会面临极大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甚至威胁国家安全。而且,国产车用操作系统缺失会导致汽车产业被“卡脖子”,存在供应链断供、产业被锁定在低端、制约应用软件迭代等风险。

  与此同时,通过打造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可以实现硬件和软件的解耦。一个操作系统可以适配若干异构芯片,就像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即插即用。可以说,发展好操作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芯片先进制程发展受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