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晖谈“十四五”规划下香港发展新机遇
中评社香港8月25日电(记者 张心怡)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朝晖23日在香港出席国家“十四五”规划首场宣讲会时表示,把香港建设好发展好,使之在新时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十四五”规划积极考虑与香港发展的衔接,对支持香港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支持香港做强内功,巩固提升自身优势;另一方面,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胡朝晖谈到,香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势条件,坚定支持香港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一是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金融方面,将进一步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以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研究发展更多以人民币交易的产品,推动更多人民币资金的跨境投融资活动,支持有竞争力的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支持香港发展绿色金融,全力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航空、航运和贸易方面,将支持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建设,建立粤港澳三地空管协同合作机制,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支持粤港澳三地港口加强基础设施联通,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互动、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并利用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深化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具备比较雄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比如香港科研团队多次参与神州、天问等国家航天计划,在嫦娥5号封装月球土壤的装置上,就有一个香港理工大学的标志,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中的香港力量。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建设,支持香港和深圳共建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研究推出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科研资金、科研设施等对香港的便利措施,加强香港与粤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平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三是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香港在法律、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支持香港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还要依托国际航运中心,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支持香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巩固创意之都的地位,还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开发一城多站旅游线路,支持香港发展多元旅游,提高旅游业的增加值,成为国际城市旅游的枢纽。
胡朝晖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需要香港与内地携手推进,香港也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拉开了国家层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序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香港可以与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同进步、共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时期将聚焦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是加快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推动粤港澳产业协同发展。港澳地区在许多基础性前沿性领域研究水平高,而内地有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体系,互补性很强,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珠海横琴科技创新极点这“两廊两点”的架构体系,深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聚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产业化。
第二,加强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下建设的,制度规则的差异导致内地与港澳间要素流动存在不少限制。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协调力度,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交通便捷程度,促进各类要素更加高效便捷的流通。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硬流通。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口岸功能布局,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则机制的软对接。深化通关模式改革,细化人员车辆往来、货物通关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政策措施,还要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的范围。近年来,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专业资格的对接联通,在建筑工程、医疗、教育、律师、会计、旅游等8个重点领域,实现了对港澳职业资格的认可,或者是做出了相关便利安排。截至目前,已经有2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了内地的注册职业资格,下一步将进一步探索扩大港澳专业人员在大湾区的职业范围,建立与完善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职称评审机制,拓宽技能人才评价,“一试三证”的执业范围,加快推进旅游、社工、计算机软件等领域职业资格互认,便利专业人才跨地区的流动。
第三,推进民生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增进民生福祉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与粤港澳三地一道,积极拓展立志于港澳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领域的合作。比如就业方面,目前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审批制度已经取消,广东省把在粤求职工作的港澳人员纳入了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对象的范围。再比如创业方面,广东省建成了13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截至去年底,13个基地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698个,带动就业人员8800多人,吸纳港澳青年超过1000人。再比如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在大湾区内地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的政策已经落地实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通过各种途径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毕业生有近1.5万人。
他提到,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深入了解港澳居民的诉求关切,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就学、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确保各项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包括要加强教育交流合作,统筹推进港澳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办学,营造更便利港澳居民子女在大湾区内地接受教育的环境;要搭建大湾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通道,鼓励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实习和就业,密切医疗卫生合作,增强联合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统筹大湾区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
第四,加快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引领粤港澳深度合作。深圳前海、深港河套、广州南沙毗邻香港,具有粤港合作的先遣优势。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推进合作平台,高起点开发、高水平发展,深入拓展香港发展空间。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系统优化深港合作布局,深化金融、法律、建筑、航运等领域的合作,在优势互补、互利合作中更好的发挥对香港经济的支持作用;将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以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科研机制高效运作、科研成果充分转化为重点,推动监管模式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香港创科资源与珠三角优势资源互惠合作;将稳步推进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开发建设,突出香港所需,积极回应香港方面,将有关优势产业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促进香港青年创业就业,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等主要关切,强化有关支持政策举措,为香港企业产业发展,香港居民安居乐业,拓展新的空间。
中评社香港8月25日电(记者 张心怡)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朝晖23日在香港出席国家“十四五”规划首场宣讲会时表示,把香港建设好发展好,使之在新时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十四五”规划积极考虑与香港发展的衔接,对支持香港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支持香港做强内功,巩固提升自身优势;另一方面,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胡朝晖谈到,香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势条件,坚定支持香港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一是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金融方面,将进一步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以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研究发展更多以人民币交易的产品,推动更多人民币资金的跨境投融资活动,支持有竞争力的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支持香港发展绿色金融,全力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航空、航运和贸易方面,将支持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建设,建立粤港澳三地空管协同合作机制,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支持粤港澳三地港口加强基础设施联通,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互动、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并利用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深化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具备比较雄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比如香港科研团队多次参与神州、天问等国家航天计划,在嫦娥5号封装月球土壤的装置上,就有一个香港理工大学的标志,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中的香港力量。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建设,支持香港和深圳共建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研究推出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科研资金、科研设施等对香港的便利措施,加强香港与粤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平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