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后脱欧时代英前景堪忧
英国脱欧前经济长期陷入低迷,2020年正式脱欧后却遇上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经济再度重创,滞胀风险上升。由于脱欧的副作用不断显现,英国政府尚未能采取更有效的刺激经济的改革政策。
经济增长低迷 政治分化严重
一方面,经济接连遭遇疫情和地缘政治冲击,复苏动能偏弱。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经济早已进入低增长阶段,并存在长期停滞的风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1999至2007年英国GDP实际年均增长仅2.6%左右,在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的GDP实际倒退4.25%,2010至2019年GDP实际年均增长下滑至2%左右。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英国全年GDP下滑9.27%,是1980年以来最差。目前英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尚不能完全归因于脱欧事件,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持续发酵。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英国长期依赖欧盟的劳动力资源,英国在脱欧后面临严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据英国招聘和就业联合会(REC)的分析,劳动力短缺每年可能造成约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二是因欧盟与英国的金融合作紧密度、服务黏性等会逐渐弱化,无疑会削弱双方的金融要素流动。据英国智库New Financial的报告,英国脱欧后至少有超过440家金融公司将部分业务、员工、资产或法人机构等搬离伦敦,转移至法国巴黎或德国法兰克福等欧元区内。而且法国和德国加快推进欧元区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根据欧盟法律强制要求国际投行机构将欧元业务从伦敦转移到欧元区内。尽管短期内伦敦仍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不排除未来遭遇更强竞争而出现衰落的可能。
面临四大困境 前路障碍重重
英国脱欧具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脱欧也是意料之中,但脱欧后所产生的长期影响仍值得关注。近20年英国的经济增长低迷,国内政治生态不稳定,缺乏可靠的改革计划,因而可能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停滞。从四个层面来看:
其一,“逆全球化”思潮泛滥,阻碍经贸合作。如果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理解英国脱欧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英国国内政治并不稳定。20年来英国的政治体制陷入僵化,缺乏改革的动力,也未能出现比较有公信力的政府内阁,党派纷争和民众的不信任感相互掣肘,最终酝酿出多次脱欧公投,加剧了国内政治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国内政治纷争和不稳定性也对英国的外交政策、贸易政治等产生影响,因而英国政府内部出现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20年来,英国在自由贸易谈判进程上缺乏比较有力的成果,反而实施了较多的限制措施,阻碍国际自由贸易,脱欧事件更加剧了“逆全球化”。长期来看,英国如果仍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为模仿,则会丧失未来的发展机遇。
其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福利改革障碍久未突破。由于英国实行高福利制度,但受制于人口严重老龄化及经济停滞等压力剧增,而英国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英国排名前20%家庭的年收入是排名后20%家庭的5.8倍,2020年扩大至6.2倍。而排名前10%的英国家庭拥有家庭总财富的45%,排名后10%的家庭只拥有2%。长期以来,英国背负着庞大的福利开支,而且存在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及福利削减等弊端,从根本上反映经济增长的困境。如果未来的经济增长延续低迷甚至持续衰退,而抗通胀无解,那么发展前景将十分暗淡。
其四,制造业发展滞后,前沿科技布局存在短板。金融和贸易曾经是英国经济崛起的主要资本,而在全球化竞争中,不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无不以强大的制造业为依托,否则难以维系长期的竞争优势。英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降至9%以下的个位数,而欧元区仍保持在14%左右,德国、日本则长期维持在20%左右。虽然英国拥有比较深厚的科技创新基础,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占据一定地位,但是因制造业能力并不强,工业发展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布局,并未诞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制造业巨头,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自由开放着称的英国市场已失去了全球投资者的青睐,仍以金融业发展为核心,在尖端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
国际影响力降 传统优势褪色
一是英国的经济贸易地位在下降,国际影响力式微。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英国的GDP全球占比已经从2004年的5.49%降至2020年的3.26%,2021年GDP总量更被印度超越,跌至世界第六大经济体,预计未来还会继续下降。英国脱欧后和欧盟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整个欧洲国家的政治话语权也可能被削弱。二是英国的传统优势处于下滑态势。虽然伦敦仍作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英国的制造业发展并不具备很强优势。据世界银行数据,英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9年的13.85%降至2021年的8.77%。而且英国在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半导体芯片等尖端科技领域缺乏前沿布局,发展相对滞后。未来英国要拓展新的增长空间的难度非常大,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很难超越德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甚至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被一些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超过。
回到当下,英国短期内面对的是尽快控制高通胀,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加快解决民生福利问题,中长期看是回归全球化的重启进程,纠正孤立主义政策,打破政治保守立场,而非继续“拱火”,制造新的地缘政治风险,否则英国加速衰退的趋势将难以扭转。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英国脱欧前经济长期陷入低迷,2020年正式脱欧后却遇上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经济再度重创,滞胀风险上升。由于脱欧的副作用不断显现,英国政府尚未能采取更有效的刺激经济的改革政策。
经济增长低迷 政治分化严重
一方面,经济接连遭遇疫情和地缘政治冲击,复苏动能偏弱。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经济早已进入低增长阶段,并存在长期停滞的风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1999至2007年英国GDP实际年均增长仅2.6%左右,在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的GDP实际倒退4.25%,2010至2019年GDP实际年均增长下滑至2%左右。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英国全年GDP下滑9.27%,是1980年以来最差。目前英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尚不能完全归因于脱欧事件,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持续发酵。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英国长期依赖欧盟的劳动力资源,英国在脱欧后面临严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据英国招聘和就业联合会(REC)的分析,劳动力短缺每年可能造成约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二是因欧盟与英国的金融合作紧密度、服务黏性等会逐渐弱化,无疑会削弱双方的金融要素流动。据英国智库New Financial的报告,英国脱欧后至少有超过440家金融公司将部分业务、员工、资产或法人机构等搬离伦敦,转移至法国巴黎或德国法兰克福等欧元区内。而且法国和德国加快推进欧元区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根据欧盟法律强制要求国际投行机构将欧元业务从伦敦转移到欧元区内。尽管短期内伦敦仍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不排除未来遭遇更强竞争而出现衰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