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借鉴外国经验 提升青年国家认同

  中评社北京9月12日电/

  来源:大公报 作者:卓 铭

  香港由于历史原因,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不只影响香港整体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速度,也是过去数年香港多次出现政治动荡的原因之一。香港未来要谋求发展新方向,实现由治及兴,增强新一代对国家的认同就是重中之重。

  如何培养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往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亦有不少人建议参考国外做法。然而,每逢这些时候就会有人说外国政府不会要求公众认同国家、认同传统文化。但实情是否果真如此?

  从生活入手 润物细无声

  香港一些人常会将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诠释为狭义的爱国教育,然后再将之抹黑为“洗脑”云云。然而,这里要先厘清一点,任何人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认识和相关的品行都不可能自然产生,而且必然要通过一代又一代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实现。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包括大部分人眼中的西方民主国家,都会透过学校、家庭、政策等各方面,来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认同。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国旗。但凡去过一些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法国的人,一到埗都会直接感受到这些国家对国旗的重视。国旗不但只悬挂在政府建筑上,还可能出 现在一些著名历史建筑上,例如法国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就会发出蓝、白、红相间的灯光,象征的正是法国国旗。除此之外,在众多日常用品,如衣服、杯子、雨伞、纪念品上,都会频繁地印上国旗。

  国旗、国歌这些只是基本中的基本,还有透过电影、游戏等软性文化的传播。一部007电影,外人看到的可能只是紧张刺激的谍报片,但英国人看到的还有主角占士邦的优雅、内敛的绅士气质,对国家、王室的绝对忠诚,这些都是英国民族理想内涵的诠释。又如《蜘蛛侠》不管翻拍多少次,不变的是电影里总会不时出现美国国旗,简单地把蜘蛛侠的衣服颜色与国家象征产生共鸣,没有美国人会质疑这面国旗出现的必要性,因为对他们而言,美国国旗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空气般一直存在。

  虽然在大多数场合国旗只有“展示”,但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令民众从小习惯国旗,对国家产生认同感。法国政府在2019年开始,规定全国所有中小学须在课堂内展示国旗、欧盟旗,幷在课室张贴国家格言、国歌歌词,法国教育部部长直言:“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象征是最自然、最不容忽视的事情。”

  之所以特别说法国这个例子,是因为法国在社会结构上跟香港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法国在过去一段长时间内,都混杂着多个种族的不同身份认同,尤其是法德两种民族观念的撕裂最为明显。

  当时的法国政府为了形成对法兰西的统一认同,分别从语言、教材和符号上着手。首先是确立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地位,在这项措施推行前,法国其实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兰西民族”,不论是普罗旺斯人、诺曼人、布列塔尼人,基本都是“自说自话”,在19世纪时,有超过一半的“法国人”不懂说法语。有鉴于此,法国政府强推“法语化”政策,为的就是先从日常语言上统一各族群的身份认同。   其次则是学校教材,法国小说家都德有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最后一课》,描述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后,被德意志帝国禁止教授法语,而故事主角是一名法文老师,其最后一课就是教导学生不要忘记法语。法国正是透过这种混杂历史、爱国美德的文学作品,培养青少年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从教材入手 正确引导认识

  最后则是国家民族的符号,不单只上述提及的国旗,法国巴黎有一栋先贤祠,其中安葬的全是法国先贤,例如伏尔泰、卢梭、居礼夫人、大仲马等等,以作为民族文化内涵的象征。同时拿破仑、圣女贞德的故事亦被图腾化,象征革命精神,以凝聚国民对国家的向心力。

  香港特区和法国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上,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香港同样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有从内地移居过来打拼的人,也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人。如何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建立、培养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法国的例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特区政府一个参考。

  例如在语言上,香港的法定语文为中文和英文,但坊间普遍视粤语和英文为“官方语言”,特区政府官员须在更多政府活动、官方场合以普通话发言,令普通话逐渐成为“官方语言”之一,幷且扩大普通话的授课范围,而不只是独立成科或普教中?其次,在学校教材上,是否应该加入更多有关国家、文化认同的故事?香港教育一直以来对于曾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本地先贤事迹介绍都不多,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更是寥寥可数,但对于青少年而言,以故事形式来逐渐培养、教导他们欣赏自身国家的文化,其实往往是效果最好的方法。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下月发表第一份施政报告,对于如何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各界期望特首有更多着墨,让香港新一代的青年都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   中评社北京9月12日电/

  来源:大公报 作者:卓 铭

  香港由于历史原因,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不只影响香港整体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速度,也是过去数年香港多次出现政治动荡的原因之一。香港未来要谋求发展新方向,实现由治及兴,增强新一代对国家的认同就是重中之重。

  如何培养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往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亦有不少人建议参考国外做法。然而,每逢这些时候就会有人说外国政府不会要求公众认同国家、认同传统文化。但实情是否果真如此?

  从生活入手 润物细无声

  香港一些人常会将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诠释为狭义的爱国教育,然后再将之抹黑为“洗脑”云云。然而,这里要先厘清一点,任何人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认识和相关的品行都不可能自然产生,而且必然要通过一代又一代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实现。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包括大部分人眼中的西方民主国家,都会透过学校、家庭、政策等各方面,来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认同。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国旗。但凡去过一些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法国的人,一到埗都会直接感受到这些国家对国旗的重视。国旗不但只悬挂在政府建筑上,还可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