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家谱:水流千里有缘,族传万代是亲

图为9月10日在江苏苏州拍摄的圆月。(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据中国侨网报导,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承载了家族的“共同记忆”,亦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精神寄托。中秋节是家庭的团圆,而家谱作为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亦是家族的团圆。

  “一部家谱,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根”

  美国《华盛顿中文邮报》社长倪涛,生于上海,祖籍无锡,1980年代起就旅居美国。30多年来,他从未知晓自己的家族史是怎样的。

  2018年,倪涛在美国偶遇华人教授倪超英,聊天之下,发现二人都是江苏无锡籍。倪超英还告诉他,在无锡惠山古镇,有一个倪云林祠堂,里面发现了一本1915年的倪氏家谱。

  出于对自己姓氏的好奇,倪涛打电话给远在无锡的亲人,瞭解族谱情况,并辗转找到了无锡倪氏宗亲协会的会长倪伟南。在倪伟南的帮助下,倪涛在30多卷的1915年家谱里找到了爷爷倪文衡的名字。

  根据家谱上的信息,倪涛最终确认了爷爷即是大画家、无锡倪氏七世祖倪瓒(倪云林)的第19世孙,而倪瓒如今已成为无锡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9年,在外漂泊了30多年的倪涛回到无锡,开启寻根之旅。在江阴青阳镇赵宕村五龙泾,他受到了倪氏宗亲的热烈欢迎,大家围坐在一起,畅叙亲情。

  倪涛说,当时大家谈得更多的是如何续修家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家谱的续修需要整个家族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