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让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落地生根

  中评社北京9月10日电/网评:让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落地生根

  来源:大公报  作者:林志鹏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基础。文化“从广义来说,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赋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推进“去殖民化”和人心回归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与社会积淀,一方面具有历史连续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认同实际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和一个族群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在华人占比94%的香港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直是凝聚香港市民的重要精神纽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后出现的市民观瞻文物热潮,以及由此带动的“中国文化热”节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华夏儿女的“中华文化基因”从未消亡,港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始终存在。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增进香港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推进香港“去殖民化”和人心回归。尤其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社会进入由治及兴的关键阶段,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之一显得特别重要。二是为大湾区建设平稳有序进展保驾护航,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三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大安全”理念为指引,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和“一国两制”制度安全。

  现实来看,增进香港同胞中华文化认同,一方面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目标归宿之一,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助力”;另一方面,大湾区建设为推进香港“去殖民化”、增进同胞文化认同提供了广阔腹地和多元载体,为香港市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香港市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亲身感受、切身感知、终身感悟而生成的,不是一时兴起、随波逐流的。它既有外显部分,也有潜在部分,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对岭南文化的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区域,这一区域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广州的西关大屋、骑楼老街,香港的饮早茶习惯、粤语粤剧以及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粤剧曲艺、花文化、茶文化等,都是岭南文化的代表。

  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历史传统和“公正守法”“慎终追远”“德性精神”等价值追求,蕴含着深邃智慧,在香港的华人族群社会留下深刻烙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

  三是对爱国主义历史文化的认同。长期以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格始终涌动在香港同胞的血液中。从参与省港大罢工反对帝国主义暴行到突破“全面禁运”为新中国运来大量物资,从改革开放后为内地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提供技术到捐助内地教科文卫体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历史记录下香港同胞一桩桩热血澎湃、感人肺腑的爱国事迹,传承着香港同胞光荣而悠久的爱国传统。

  正确认识历史承传爱国精神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认同为基础,积极宣传、传播爱国主义核心价值,使之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为香港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竞争优势。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举行揭幕典礼,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时表示,特区政府重视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举办纪念仪式之外,还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海防博物馆设有与抗日战争有关的长期展览,加深公众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让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事实上,除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还有更多共产党人领导的众多爱国运动,如省港大罢工、反对帝国主义暴行运动等等。这些历史重新进入香港市民的视野,并且逐步建立有关它们的正面论述,标志着香港红色文化的回归和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赓续,必将成为提升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精神资粮和重要助力。   中评社北京9月10日电/网评:让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落地生根

  来源:大公报  作者:林志鹏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基础。文化“从广义来说,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赋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推进“去殖民化”和人心回归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与社会积淀,一方面具有历史连续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认同实际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和一个族群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在华人占比94%的香港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直是凝聚香港市民的重要精神纽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后出现的市民观瞻文物热潮,以及由此带动的“中国文化热”节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华夏儿女的“中华文化基因”从未消亡,港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始终存在。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增进香港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推进香港“去殖民化”和人心回归。尤其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社会进入由治及兴的关键阶段,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之一显得特别重要。二是为大湾区建设平稳有序进展保驾护航,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三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大安全”理念为指引,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和“一国两制”制度安全。

  现实来看,增进香港同胞中华文化认同,一方面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目标归宿之一,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助力”;另一方面,大湾区建设为推进香港“去殖民化”、增进同胞文化认同提供了广阔腹地和多元载体,为香港市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