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香港需经重塑 方能由治及兴

论坛与会嘉宾合影(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评论员林艳)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日前在港举行。与会专家深入分析了香港形势,一致认为当前香港社会大局趋于稳定,社会氛围回归理性,“一国两制”实践已经开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与会专家同时指出,香港潜藏着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社会“软对抗”或“暗对抗”的风险依然存在,拨乱反正的工作仍需向纵深推进。整理分析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我们认为,此次论坛最重要的共识,就是香港需经重塑,方能由治及兴。

  第一,香港需重塑政治秩序。“一国两制”是香港政治秩序的核心。然而,受历史及意识形态因素影响,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长期存在片面甚至错误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被扭曲为对立关系、“中央”与“特区”关系被扭曲为对抗关系,这是香港回归后多次经历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过去一年,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首先从政治领域发力,从“一国两制”重回正轨入手,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接下来,一方面,要理顺“一国”与“两制”的主次关系。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有机结合”的重大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另一方面,要理顺“中央”与“特区”的上下关系。中央对香港具有全面管治权,任何影响两地关系的问题,特别是香港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央都有加以管治的法理依据;对于中央决策,特区层面不是尊不尊重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执行好、落实好的问题。当前,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距离上述两个“理顺”尚有差距,需要经历一场从制度完善到思想纠偏的全方位转变。

  在香港政治秩序的重塑过程中,治港港人扮演重要角色,“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的落实,更加重了特区政府与建制派肩上的责任。从管治团队看,过去在一些重大问题、重大节点上存在进退失据的教训,必须在准确把握中央精神上下功夫,增强把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特区政府公务员看,需要摒弃潜意识里对内地的排斥心态,改变推诿拖沓的行事作风,真正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标准要求自己。从建制派看,必须改变过往“选举机器”的定位,全力提升治港能力,积极构建良性而非恶性的内部竞争关系,以新选举制度为契机进行重大转型。推进上述工作,制度建设不可或缺。中央层面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对香港管治团队的问责机制,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管理力度;特区层面需要修改《公务员守则》,明确政治委任官员与公务员之间并非“伙伴”而是“上下级”关系。

  第二,香港需重塑发展模式。香港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典范,自港英政府开始就一直奉行“自由市场”的原则和“积极不干预”的模式。事实表明,这种“原教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经济与民生之间形成“对头关系”,率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香港,反陷入了民怨沸腾的陷阱。解决经济民生问题,重在发展民生经济。特区政府应该向内地学习,从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向“以人民为中心”,并且下定决心解决民生结构性“欠账”问题,这就要求特区政府改变过去“无为而治”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角色。以香港市民最为关心的土地房屋问题为例,香港不缺土地,缺的是政治意志,主要阻力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香港长远的发展动力来自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首先必须融入大湾区。在依托大湾区、依靠大湾区、依赖大湾区三者中,依托大湾区的经济腹地优势巩固提升自身竞争优势,进而带动大湾区向国际发展,显然最有利于国家和香港的整体利益。香港应当充分理解国家的战略考量,制定的配套政策应该服务于这一根本方向。比如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是保持香港对国家有利的特色和优势的关键。香港本身就属于大湾区,大的方向,应该是想办法增强对内地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想办法解决好当前“港漂”回流等令人关注的问题。否则,香港会丧失长远竞争力,非但难以为大湾区建设增光添彩,反而只能依赖大湾区,“困”在大湾区,甚至拖累大湾区。

  第三,香港需重塑社会民心。当前,香港社会治安总体稳定,但社会怨气仍然很重。如果多数市民始终无法成为爱国爱港的支持者,香港就难以具备与“一国两制”实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基础,香港“一国两制”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就缺乏根本保障。总体看,港人的不满,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对抗,一方面是情绪的对立。前者源于香港长期以来形成的“轻内地、重欧美”的意识形态,涉及两大制度间的竞争,或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中加以改变。而后者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不公,重在通过治港者施政加以解决,关键是把当前社会气氛的改善,转化成下一步社会信心的重建。

  具体而言,首先,特区政府要通过提出实实在在的的纾困举措来宽民心、促发展、缓解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特别是在住房、养老、通关等问题上,要给香港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其次,要透过三场重要的选举选出贤与能,让广大市民看到新的变化和希望。再者,管治者应该具备对方群众的能力,在一些重大问题处理上要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如不能将犯了错的年轻人视为永远的敌人推到对立面去,而是应该将他们积极争取过来。只有争取大多数群众,管治基础才能真正突破同温层。

  我们认为,与会专家的上述建言建议,给人启发,令人感动。给人启发,是因为与会专家大多长期在港,不仅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而且亲历和见证了香港回归以来24年“一国两制”的实践历程,对香港问题的观察鞭辟入里、紧贴地气、直切要害;令人感动,是因为他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思考香港问题,无求无我,句句赤子之言透露着强烈的爱国爱港之情。我们认为,香港未来的重塑之路无疑道阻且长,迫切需要更多这样的有识之士毫无保留地为国家为香港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们相信,在所有爱国爱港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定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迎来由治及兴的美好明天。

论坛与会嘉宾合影(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评论员林艳)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日前在港举行。与会专家深入分析了香港形势,一致认为当前香港社会大局趋于稳定,社会氛围回归理性,“一国两制”实践已经开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与会专家同时指出,香港潜藏着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社会“软对抗”或“暗对抗”的风险依然存在,拨乱反正的工作仍需向纵深推进。整理分析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我们认为,此次论坛最重要的共识,就是香港需经重塑,方能由治及兴。

  第一,香港需重塑政治秩序。“一国两制”是香港政治秩序的核心。然而,受历史及意识形态因素影响,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长期存在片面甚至错误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被扭曲为对立关系、“中央”与“特区”关系被扭曲为对抗关系,这是香港回归后多次经历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过去一年,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首先从政治领域发力,从“一国两制”重回正轨入手,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接下来,一方面,要理顺“一国”与“两制”的主次关系。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有机结合”的重大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另一方面,要理顺“中央”与“特区”的上下关系。中央对香港具有全面管治权,任何影响两地关系的问题,特别是香港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央都有加以管治的法理依据;对于中央决策,特区层面不是尊不尊重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执行好、落实好的问题。当前,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距离上述两个“理顺”尚有差距,需要经历一场从制度完善到思想纠偏的全方位转变。

  在香港政治秩序的重塑过程中,治港港人扮演重要角色,“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的落实,更加重了特区政府与建制派肩上的责任。从管治团队看,过去在一些重大问题、重大节点上存在进退失据的教训,必须在准确把握中央精神上下功夫,增强把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特区政府公务员看,需要摒弃潜意识里对内地的排斥心态,改变推诿拖沓的行事作风,真正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标准要求自己。从建制派看,必须改变过往“选举机器”的定位,全力提升治港能力,积极构建良性而非恶性的内部竞争关系,以新选举制度为契机进行重大转型。推进上述工作,制度建设不可或缺。中央层面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对香港管治团队的问责机制,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管理力度;特区层面需要修改《公务员守则》,明确政治委任官员与公务员之间并非“伙伴”而是“上下级”关系。

  第二,香港需重塑发展模式。香港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典范,自港英政府开始就一直奉行“自由市场”的原则和“积极不干预”的模式。事实表明,这种“原教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经济与民生之间形成“对头关系”,率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香港,反陷入了民怨沸腾的陷阱。解决经济民生问题,重在发展民生经济。特区政府应该向内地学习,从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向“以人民为中心”,并且下定决心解决民生结构性“欠账”问题,这就要求特区政府改变过去“无为而治”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角色。以香港市民最为关心的土地房屋问题为例,香港不缺土地,缺的是政治意志,主要阻力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摄影论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