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把好从农田到餐桌每道防线

  中评社北京9月6日电/据经济日报评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日前,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食品安全也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向营养、健康拓展。如何吃得更放心、更营养、更安全,是人们的新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完善“最严谨的标准”,强化风险监测和评估,持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我国18岁至44岁居民身高显着增加。

  不过,当前食品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也带来了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深谙人们的健康养生心理,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注“零添加”“无添加”等字样,误导消费者;数字化时代,“舌尖上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了,易引发消费者恐慌,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还有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发展风风火火,也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关注,敏感度也更高,有时可能只是局部地区的个案,或比例很小的不合格率,处理不好就会酿成系统性风险,影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而食品安全是系统性工程,向上可以追溯到食用农产品、农药、种子等“三农”问题,向下可以延伸至食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及餐饮服务等行业。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需要科学共治,共同发力,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其实,种植的农产品是否有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食品的生产过程及存储、运输等环节是否安全,食品含有多少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自己是最清楚的。只有让相关企业真正负起责任,食品安全才有保障。要引导食品企业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加强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严把食品安全关,进而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