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93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93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3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乌克兰战争给台海两岸的启示》、《从俄乌军事冲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俄乌战争如何撬动世界地缘政治板块?》三篇文章。

  在《乌克兰战争给台海两岸的启示》一文中,作者赵春山(台湾著名两岸关系问题专家、教授)表示,台湾不是乌克兰,中共也不是俄罗斯,美国在台、乌的利益更不一样;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台湾面临的安全困境,可能比乌克兰小,也有可能更严重。两岸从乌克兰战争得到的启示,不应祇是“备战”,而是如何“避战”。俄乌作战的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两岸都不应轻启战端。

  王海良(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从俄乌军事冲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一文中表示,俄乌军事冲突虽与两岸关系根本不同,但对解决台湾问题不无重要启示,至少在战略层面、策略层面、军事运作等是如此。美国为首的北约不直接出兵助乌抗俄,与美对台海的顾忌有关。美以中国为主要对手,不能应对两个战场,所受制约显而易见。乌克兰战场情况、核武因素、地理环境等也对台海潜在军事冲突有参照对比看空间。中西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和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十分复杂,非单方面力量所能决定。就相关方面来说,路径的选取、战争与和平、外交与军事、博弈与抉择都是需要深思和慎重把握的。客观而言,和平统一是最佳选择。

  在《俄乌战争如何撬动世界地缘政治板块?》一文中,作者胡伟星(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发展基金会政治与公共政策特聘教授)、段聿舟(澳门大学政治学博士、博士后)表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中,俄乌战争是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一部分,它对今后世界地缘政治演变和国际秩序的重构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应当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本文从俄乌战争如何撬动欧洲和亚太地缘政治板块、改变地区国际关系、以及西方与非西方世界分野等方面 入手,重点分析俄乌战争对世界地缘政治影响,并探讨中国如何妥善重塑中美俄三角关系,更好地应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变化。

《中国评论》第293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台湾从俄乌局势演变中能学到什么》一文。该文作者唐永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表示,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方面设有底线与红线,并有捍卫底线的决心、意志与能力。当前,企图逾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底线的“台独”势力勾连企图遏制中国大陆崛起的外部势力,正在挑战中国大陆的底线。一旦碰触《反分裂国家法》划定的红线,必将引发台海战争。美国等外部势力奉行国际现实主义,基于自身利益行事,台湾当局必将从“棋子”沦为“弃子”。两岸关系及台海问题与俄乌关系及俄乌问题虽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场景不是没有可能。台湾应从俄乌局势演变中学到诸多显而易见的教训;悬崖勒马,远离“台独”绝路,转向统一正道,才是明智之举。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乌克兰惨局与台湾危局的思考》一文。作者杨泽军(南京大学台研所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表示,2月下旬,俄乌两国爆发战争,引发世界广泛关注。这场战争还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副产品,将被视为世界另一个“火药桶”的台海局势推上了热点,“今日台湾,明日乌克兰”等成为热门话题,岛内社会受到强烈震撼与冲击。台湾何去何从,是从这场战争中汲取深刻教训、避免台海爆发冲突、使得两岸由对抗重新回到和平发展的正轨?还是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承认两岸一中的核心内涵,继续“去中国化”,挟洋自重、倚美抗陆,推动“台独”路线,引发台海战争,将台湾推入险境。虽然外界普遍希望两岸朝向前者发展,但事态未必就能如善良人们所愿,就现今民进党当局及美国政府的种种表现看,形势的发展走向更多还是趋于后者,台海紧张局势转圜不易,引发战争的危险性非常大,台湾极可能成为下一个“乌克兰”。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俄乌战争:性质、影响与中国的处境》一文。作者郑保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表示,乌克兰战争是当今世界头号热点问题,也是正在改变世界、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事件。他在文章中就乌克兰战争的性质、原因、影响及其对中国的意义予以分析。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俄乌战事激发百年大变局,统独决战“最后一里路”》一文。该文作者刘澜昌(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中观研究所所长)表示,习近平有关“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正在俄乌战事印证。处于大变局中的现实世界的各种矛盾,也被突发的战争所展现和激发。俄乌战事的本质,笔者认为就是反对美国的单一霸权,因此影响面不仅在欧洲,而是全球性的。美国为了挽救其衰落的霸权,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对台独由控制改为纵容。于是,岛内百姓看到,台独正走在“危险的最后一里路”上。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台独分子觉得,从大趋势看,台独的“窗口期”越来越小;从岛内的小环境看,机会仍在;最为重要的是,台独可否成功的锁匙“美国因素”也在改变。有“使命”在身的台独执政者,以赌徒的心态欲欲一试。无疑,台独冲破最后红线之时,就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之日。   本期“智库纵横”栏目刊发了《两岸政治历史文献、台湾政治生态暨国家统一的三大样式》一文。该文作者黄闽(原法律出版社社长,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表示,政治历史文献,是政党、政府解决重大政治问题的政策宣示书,记载了重要历史节点的时局,提出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政策主张。两岸政治历史文献的政治份量在于:政治力量的斗争博弈的和政治关系演变,可以检视政治历史文献的政策效能,成为政党、政府制定新的政策策略的镜鉴,同时,也是追讨相关政治组织、政治人物历史责任的历史镜鉴。台湾的政治生态是两岸政治关系的映像和表征,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斗争博弈的情势,分离分裂意识,成为台湾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基本面。推动国家统一的主导方在大陆,两岸政治关系的性质,决定国家统一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一是和平状态下的民主政治协商 ;二是对抗状态下的政治谈判;三是敌对状态下的政治安排。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台湾统独势力急速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一文。该文表示,近年来,民进党执政当局“倚美谋独”,“抗中拒统”来势汹汹,一方面置台湾于“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另一方面却鲜见岛内民众如同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抗争活动,反观岛内政治生态呈现出“独”升统降现象。此外,各类民调也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度远高于当年李、陈执政时期,舆论氛围更是一片此起彼落的挑衅声。是什么因素导致台湾统“独”势力版图急速大挪移?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民进党执政当局的政治伎俩,以期抛砖引玉,探讨应对策略,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五四意识型态的百年反思》一文。作者黄光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荣誉教授)表示,中国文化系统源自于《易经》,西方文化则是源自于《圣经》和希腊哲学,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五四时期主张“全盘西化”或“现代化”的知识分子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系统其实也祇是一知半解,因此很容易陷入“双重边缘化”的危机。港台新儒家虽然尽心竭力想要维护中华文化传统,如果未能妥善把握这两个文化系统的分际,仍然可能使新儒家第三期的扩展遇到瓶颈,而难以为继。破解“双重边缘化”困境,建立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的上策是:对于中国文化系统,最少要能把握儒家“道统”的“演化系谱”;对于西方文化传统,则必须要能够理解科学哲学的演化系谱。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适用于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含义的精准阐释问题》一文。该文作者宋杰(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郑和英(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博士研究生)表示,“一国两制”是大陆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主张,体现了大陆的善意和对台湾问题的重视。台湾方面对此主张却一直在加以曲解和污名。为了精确解释和宣传我们的对台主张,争取民心,有必要精准阐释“一国两制”的含义。而在精准阐释其含义方面,国际法院相关实践是有启示意义的。“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大陆和台湾都属于一个中国,在台湾属于中国的前提和基础上,适用于台湾的制度,完全可以不同于适用于大陆的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和基础上,基于两岸和平统一的目的,两岸和谈不设禁区。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试析美国拜登政府对台政策的动向与特点》一文,作者胡淑慧(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博士)表示,拜登上台以来,美国对台政策总体上延续特朗普时期的“以台遏华”战略,加紧在安全、战略、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台湾国际参与等多领域提升美台实质关系,进一步“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同时联合盟友操弄台湾问题“国际化”,其对台政策具有两面性,打“台湾牌”的手法更策略、力道更强劲,与蔡英文当局的“倚美谋‘独’”政策遥相呼应,进一步加剧了台海局势的复杂严峻,给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带来新挑战。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两岸诸神同祀凸显共同历史文化精神家园》一文,作者何长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表示,一直以来,以佛、道教及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宗教构成台湾宗教信仰主体,拥有的信众众多,超越了蓝绿分野,致力于推动“去中国化”的民进党等绿营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本身就是中华传统宗教的忠实信众。台湾的中华传统宗教源于祖国大陆,众多神明皆来自祖国大陆,象征台湾长期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至今两岸仍维持“诸神同祀”的共同宗教信仰体系,表明当前政治、军事的对立无法斩断两岸的内在信仰联系。两岸“诸神同祀”,表明两岸民众同处中华文化的精神大家园,共同维系着两岸共同的民族与文化认同,这是民进党当局任何“去中国化”图谋必将失败的关键所在。应该继续以中华传统宗教信仰为媒,促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融合,进一步建设好两岸共同精神家园。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和韩国中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思想者论坛:韩国总统选举后中韩关系的展望”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2年5月号,总第293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国评论》第293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3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俄乌冲突、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乌克兰战争给台海两岸的启示》、《从俄乌军事冲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俄乌战争如何撬动世界地缘政治板块?》三篇文章。

  在《乌克兰战争给台海两岸的启示》一文中,作者赵春山(台湾著名两岸关系问题专家、教授)表示,台湾不是乌克兰,中共也不是俄罗斯,美国在台、乌的利益更不一样;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台湾面临的安全困境,可能比乌克兰小,也有可能更严重。两岸从乌克兰战争得到的启示,不应祇是“备战”,而是如何“避战”。俄乌作战的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两岸都不应轻启战端。

  王海良(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从俄乌军事冲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一文中表示,俄乌军事冲突虽与两岸关系根本不同,但对解决台湾问题不无重要启示,至少在战略层面、策略层面、军事运作等是如此。美国为首的北约不直接出兵助乌抗俄,与美对台海的顾忌有关。美以中国为主要对手,不能应对两个战场,所受制约显而易见。乌克兰战场情况、核武因素、地理环境等也对台海潜在军事冲突有参照对比看空间。中西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和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十分复杂,非单方面力量所能决定。就相关方面来说,路径的选取、战争与和平、外交与军事、博弈与抉择都是需要深思和慎重把握的。客观而言,和平统一是最佳选择。

  在《俄乌战争如何撬动世界地缘政治板块?》一文中,作者胡伟星(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发展基金会政治与公共政策特聘教授)、段聿舟(澳门大学政治学博士、博士后)表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中,俄乌战争是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一部分,它对今后世界地缘政治演变和国际秩序的重构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应当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本文从俄乌战争如何撬动欧洲和亚太地缘政治板块、改变地区国际关系、以及西方与非西方世界分野等方面 入手,重点分析俄乌战争对世界地缘政治影响,并探讨中国如何妥善重塑中美俄三角关系,更好地应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