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希腊土耳其缘何剑拔弩张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9月8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近日,土耳其和希腊这对“冤家盟友”又开始“互撕”。先是雅典宣称,土耳其空军在24小时内连续派出23架次战机飞临爱琴海,并连续78次侵入希腊领空,随后安卡拉毫不客气地回怼,指责希腊利用部署在克里特岛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锁定在国际空域飞行的土耳其战机,强烈谴责其针对“北约盟友”的“敌对挑衅”。伴随着你来我往的“隔空交锋”,希土两国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爱琴海上空骤然阴云密布。

  数百年历史积怨

  希土两国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民族、宗教积怨由来已久。历史上,包括安纳托利亚半岛西部在内的环爱琴海地区都曾是古希腊文明传播的核心地区。公元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吞并了今日希腊所在的东南欧大片土地,原拜占庭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要么改宗伊斯兰教,要么沦为低人一头的二等公民。在其后的400年里,不堪压迫的希腊人屡次起义,但都遭到了无情镇压。

  近代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败,东南欧各民族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1821年,希腊人率先打响了摆脱400年奴役的第一枪,并由此在奥斯曼帝国内部引发了民族独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加速了衰败帝国的瓦解和崩溃。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土两国分别加入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在巴尔干地区打得不可开交。随着德奥集团的战败,下错注的奥斯曼帝国被迫签署“色佛尔条约”,面临被协约国列强及其一众小弟蜂拥宰割的惨境。在这轮瓜分潮中,希腊在英法鼓动下甚至派出了近十万人充当“排头兵”,打着执行“色佛尔条约”的旗号直扑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期望借机光复梦想千年的大希腊王国。然而,希腊人撞上了强人穆斯塔法·凯末尔。

  旧痛未平,又添新怨

  彼时积贫积弱的土耳其虽然勉强保住了小亚细亚半岛,但迫于列强威压仍被迫放弃了大片欧洲属地。希腊则显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凯末尔故乡萨洛尼卡被划归其所有,而且土耳其海岸线几海里之外的岛屿也几乎全部划归希腊(爱琴海大约有2500个岛屿,希腊划得其中的2400多个),希土两国的“梁子”也由此越结越深。1952年,在美英勉力拉拢撮合下,希土同时加入北约,成为法理上的“盟友”,但是在现实中两国从未“化敌为友”,双方对于地中海有关岛屿的归属以及领空领海和大陆架的划分始终存在尖锐分歧,以致希腊成为阻击土耳其入欧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