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走进建川博物馆 追寻共同抗战记忆

两岸媒体参观建川博物馆(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成都6月23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6月22日,2025“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在成都启动。两岸抗战将士后代、抗战史研究学者,两岸媒体代表、台湾自媒体人近40人将开展为期8天的采访活动。媒体团首站走进建川博物馆聚落,通过川军抗战馆与日本侵华罪行馆的参观,共同追溯川渝抗战史,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力量。

  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坐落于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占地500亩,拥有1000余万件藏品,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近7000件。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宗旨,通过33个主题展馆系统呈现抗日战争、红军长征等历史。馆长樊建川曾表示:“建博物馆是为了让心灵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

  在川军抗战馆中,两岸媒体团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影像资料,全面认识了川军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先后动员350万将士奔赴前线,占全国抗战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这支被称为“草鞋军”的部队,在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参与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足迹遍布全国13个省份。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川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64万人伤亡的惨烈代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展馆中一封泛黄的家书令采访团驻足,这是川军将领赵渭滨在滕县保卫战前写给子女的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子女教育的殷切嘱托,却成为他最后的遗笔。另一边,一面泛黄的白布“死字旗”静静陈列在旁,旗上“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的誓言格外醒目,故事的主人公王建堂之侄王烈勋在现场动情讲述了这面旗的来历:“1937年,我爷爷王者成送子参军时亲手缝制了这面旗,就是要告诉儿子,国难当头,当以死报国。”展馆最后,一张照片记录了一对分离60年的川籍抗战老兵夫妇邱大明与李德芳的重逢:丈夫出征后音讯全无,妻子辗转改姓流浪,晚年因缘际会相认时双手紧握的瞬间,成为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注脚。

(中评社 许思悦摄)

  由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日本侵华罪行馆,以大量日军原始档案揭露暴行:日军随军画报中“南京占领后发奶粉”的虚假宣传,与真实大屠杀影像形成强烈对比;731部队实验报告、强征“慰安妇”的卫安所规定等文物,让台湾同胞感叹“历史不容篡改”。展馆特别还原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女性的畸形教育:一名新婚妻子为激励丈夫出征,在床边割喉自尽,竟被日本军方奉为“妇德典范”。馆内一面由380顶日军钢盔组成的“1931”装置,记录着侵略者的铁蹄肆虐;中国军人用石头对抗坦克的场景雕塑,则诉说着血肉长城的誓死抗争。两岸参观者驻足良久,纷纷表示,日本再怎么歪曲历史,这些铁证如山的文物终会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唯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据悉,两岸媒体后续将前往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地继续深入采访,共同记录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现场,用新闻报导呈现抗战岁月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 许思悦摄)

台青参观建川博物馆(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 许思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