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需高度重视
中评社台北9月4日电(作者 李武忠)酷热乾旱、强降雨、强台、洪水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冲击脆弱的全球粮食体系,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让人深刻体会到,不能再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你需要某种东西,它就会在市场货架上。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是世纪疫情、极端天气、全球流动性过剩、俄乌冲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外学者指出现行食品(包括粮食)系统,强调的是效率而不是弹性,而提高整个粮食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并致力于粮食系统朝可持续转型,才是应对日益加剧的饥饿和营养不良,所需采取的必要行动。
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改变种植作物的品种(如使用耗水量较少的作物)、地点和方式(单一种植缺乏遗传多样性使得作物容易受到疾病侵袭),社会也需要重新建构使粮食、化肥、油料和其他商品,在世界各地灵活快速流动的供应链模式,尤其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粮食体系,更能够应对多重冲击。
在经历粮食和化肥高价冲击后,所幸黑海“粮食走廊”终于重启(导致全球玉米价格下跌10.7%的主因),加以俄罗斯、澳洲小麦供应增加,美国、阿根廷、巴西玉米季节性供应增加,印尼棕榈油出口供应充足及泰国、缅甸增加稻米出口,加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实施货币紧缩政策,投机资本快速退场,均对缓解全球粮食供需紧张起了积极作用,全球粮食危机出现缓和的迹象(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七月大幅走低,连续第四个月下行),让人暂时喘口气。
然而由于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加以世界多个国家遭遇罕见的持续高温乾旱天气,对全球粮食生产和供应产生负面影响(如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粮食作物将显着减产),还有影响农民生产和生计的高化肥价格、全球经济前景黯淡以及货币走势等等,都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变数,粮食供需的不确定性仍高,粮食危机随时可能再次发生。
未来高温热浪恐将成为常态,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须事前预防包括:培育抗旱节水作物品种,优化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调整拿玉米和甘蔗等生产生物燃料,建立乾旱风险管理机制及节水灌溉技术暨设施研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