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如何提振港青就业创业信心?
中评社香港8月19日电(记者 张心怡)在新冠疫情、修例风波等因素影响下,香港经济遭受严重冲击,青年就业创业亦面对着巨大压力。如何提振广大香港青年对就业、创业前景的信心,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青年委员会日前发表《香港青年就业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4月至6月香港15至39岁人士的失业率高达8.7%,有意创业的年轻人虽然不少,但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报告提到,香港青年就业创业需求与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不少年轻人对就业前景看法负面,多数人希望特区政府加强对青年就业支持;二是半数左右的受访者愿意北上就业创业,但面对资讯及人际网络不足的困难,需要政府协助;三是香港有意创业的年青人并不少,但氛围不够浓厚,且面对市场相对饱和及融资难的问题;四是香港的创科发展不理想,大专教育制度难助青年转型。
为支援港青就业创业,报告提出五方面具体建议:第一,建议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以协助青年发展为重点之一,大篇幅提出帮扶青年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出“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青年文化创意及创科创业配对计划”,设立“港青大湾区e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创职位计划”等;
第二,建议特区政府推出“初创企业融资担保计划”,由政府提供最高九成的信贷担保承担额,让初创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提供利息补贴,减轻初创企业利息负担;
第三,建议大学开办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衔接学士及硕士课程,分别供不同学科的副学士、高级文凭及学士毕业生就读,让青年跟上创科大潮,提升竞争力;
第四,建议粤港澳政府连手设立港澳台侨青年发展园区,建成青年进军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以综合解决香港青年到内地就业创业遇到的资讯不足、融资困难、人际网络薄弱等问题;
第五,建议在香港举办一年一度的“港澳台侨青年大湾区发展论坛”,为港澳台侨青年进入大湾区提供汇聚智慧、交流信息、推介配对的平台,亦可组织香港大专及高中师生参与论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留港就业外的其他发展路向,营造培养创业及北上发展的氛围。
笔者认为,当下若要解决港青对就业创业前景信心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外部条件及青年自身两方面同时着手。一方面,香港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广阔平台,创造良好环境。首先,特区政府可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力度,例如2003年沙士期间特区政府就曾推出“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雇主聘请大学毕业生并向他们提供在职培训,每聘请一名大学生企业可获发放每月2000元的培训津贴,津贴可享受半年;其次,大中小企业需力所能及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给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为他们打造出发展空间;各组织团体也应积极发挥作用,通过举办活动、论坛等方式打造沟通交流平台,让年轻人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就业创业资讯和信息。
另一方面,广大香港青年应装备好自己,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及竞争力,并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创业前景。一是可通过持续进修等方式,避免在工作当中发生“学历贬值”的情况;二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规划,避免“眼高手低”,不要将自身发展局限在某个区域或某个行业中;三是应主动塑造出勇于面对困境、敢于创新、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
青年就业创业是香港经济民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当下,伴随着香港社会的“二次回归”,年轻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界应积极关心、支持港青就业创业,帮助他们提振信心,成就个人事业。而广大港青也应坚定拼搏,为香港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中评社香港8月19日电(记者 张心怡)在新冠疫情、修例风波等因素影响下,香港经济遭受严重冲击,青年就业创业亦面对着巨大压力。如何提振广大香港青年对就业、创业前景的信心,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青年委员会日前发表《香港青年就业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4月至6月香港15至39岁人士的失业率高达8.7%,有意创业的年轻人虽然不少,但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报告提到,香港青年就业创业需求与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不少年轻人对就业前景看法负面,多数人希望特区政府加强对青年就业支持;二是半数左右的受访者愿意北上就业创业,但面对资讯及人际网络不足的困难,需要政府协助;三是香港有意创业的年青人并不少,但氛围不够浓厚,且面对市场相对饱和及融资难的问题;四是香港的创科发展不理想,大专教育制度难助青年转型。
为支援港青就业创业,报告提出五方面具体建议:第一,建议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以协助青年发展为重点之一,大篇幅提出帮扶青年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出“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青年文化创意及创科创业配对计划”,设立“港青大湾区e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创职位计划”等;
第二,建议特区政府推出“初创企业融资担保计划”,由政府提供最高九成的信贷担保承担额,让初创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提供利息补贴,减轻初创企业利息负担;
第三,建议大学开办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衔接学士及硕士课程,分别供不同学科的副学士、高级文凭及学士毕业生就读,让青年跟上创科大潮,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