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小的细节出发如何陪孩子欣赏中国画

《陪孩子看中国画》 田玉彬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中评社北京9月2日电/据北京晚报报导,中国有很多传世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五牛图》……这些画为什么好?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传统美学思想?对孩子的成长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翻开《陪孩子看中国画》,陪伴孩子走入古代鲜活的生活,发现隐藏在细节中的历史,探索古画的奥秘。

  《陪孩子看中国画》选画综合考虑经典性、儿童性,讲解兼具专业性、趣味性、启发性,既有《清明上河图》《五牛图》这样知名度超级高的国宝,也有比较罕见的敦煌古卷,既有文人画也有民俗画,既有宫廷大宅也有田园牧歌。

  作者田玉彬,撰写过多部传统文化读物。他从小喜欢看画,在《中国画好好看》这本书里写过,自己在博物馆隔着玻璃板看画的时候,常常因为看得太专注了,不小心就撞到了鼻子或者眼镜。

  《陪孩子看中国画》书名包含著作者自己成长中的一个遗憾。田玉彬说,“陪”这个词实在是太重要太难得了。在他小时候,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经常也不在家,姐姐也不在家,小小年纪的他经常是一个人待在家里,有时候钻到狗洞里去找狗玩儿,狗都会一脸嫌弃地把他挤出窝去。他有时候站在月台上敲打着铁茶罐儿。月台下面是一个院子,有一些树,在远处是别人家老宅的墙,他就听那一下又一下敲铁罐的空洞的回声。所以,他坚持书名一定要有“陪”,那是艺术的陪伴,情感的陪伴,爱的陪伴,爱和美缺一不可。

  《陪孩子看中国画》,除了有关于绘画内容的详细介绍,更重要的是传达思想方法以及教育理念。

  田玉彬说,首先是要认真、专注地看古画中的细节,然后才能谈知识和理解。大家都知道《五牛图》很有名,但如果只是背下历史背景,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幅画,不妨专注地凝视牛的眼睛,“只要你跟牛对视过,就不会忘记那惊恐的眼神。”

  其次,陪伴孩子不是着急灌输给孩子绘画知识、提炼主题思想,而要在欣赏的基础之上,鼓励孩子独立观察与思考。他说:“我不愿意站在讲台上讲,我愿意挨着孩子、在孩子身边轻言细语。孩子想看哪就看哪儿,不想看哪儿就不看哪儿,甚至不感兴趣的段落跳过去,也没问题。”这才是陪伴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出对孩童的理解和尊重。

  《陪孩子看中国画》还表达了艺术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包容性。作者认为一幅经典的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象、多重解读的空间。和孩子一起,仔细欣赏古画的细节、瞭解一些传统的解读之后,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比如《陪孩子看中国画》中,详细分析了《五牛图》的细节和创作背景,也介绍了传统认为这幅画的主题是表达隐逸或者歌颂农耕,但田玉彬认为这幅画是一个叙述性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从自由到不自由的一生,家长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责任和自由的关系。

  可见,《陪孩子看中国画》,这“陪”是高层次的成长陪伴、文化陪伴,用精选的古典美学范本共同滋养心灵,进行高质量、有深度的亲子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