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者技能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就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更迫切需要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劳动力的能力素质无法满足需要。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需求调整的领先性和即时性与供给滞后性之间的矛盾,而劳动力市场的自然配置功能无法及时弥补供求失衡,由此带来的供求配置错位。一方面产业政策调整、技术进步革新要求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与组织管理方式,进而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即时发布新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求职者为适应新岗位所做的准备工作需要时间,包括对于新岗位需求的搜寻与确认,为拓展新技能、提高技能水平而参加学习培训活动,为寻找新工作进行的求职活动等,尤其是参加培训学习新技能需要较长时间。
这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采用新技术且具有研发密度高、投资集中、创业生存竞争激烈等特点的新经济新产业更为突出,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且充满不确定性,而这些高技能难以通过学校教育习得,普遍是通过干中学和在职培训积累。加之技术密集型工作岗位一般具有较强的技能专用性,且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一步抑制了劳动者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使技能供求的矛盾愈加凸显。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长期任务,需要着眼长远;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当前紧迫的就业难题,需要只争朝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目前,各地已开始抓好数字技能提升等行动,以市场主导、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人力资源供给体系,缓解当地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摩擦性、技术性、政策性因素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需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政策,配合结构化改革综合施策。在宏观上,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对职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在微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同时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