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精神 展现人民情怀
中评社北京8月2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奖项评奖委员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各评委会在国家公证机构的公证下进行最后一轮投票,庄重、严肃的计票环节结束之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宣读投票结果。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审核批准,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是对35名作者、译者辛勤劳动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文学满怀信心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投票结束的讲话中指出,评奖工作是遴选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的工作,评委们从尊重文学、尊重作家的劳动成果出发,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正确导向,坚守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最终选出了35部体现4年来各门类、各文体创作突出成就的作品。
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 呈现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谢有顺表示,中篇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都比较大,这届参评作品中,篇幅长、精神饱满度高的中篇很多,最终获奖的5部作品,《红骆驼》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有正大之气;《荒野步枪手》以节制明快的语言塑造了当代军人的个性形象;《过往》以其独有的故事张力诠释了人性的美德和宽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粝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鲜质地;《飞发》通过日常生活史的考证写出了个人命运与香港的精神风貌。谢有顺说,这次获奖的5位作家,分布于不同年龄段,有些是写作多年的成熟作家,有些是刚刚起步的青年作家,有专业作家,也有军人和自由职业者,各方面都具代表性。尤其是葛亮作为第一位得奖的香港作家,可谓本届一大亮点。
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本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创作年限为2018年至2021年,这4年是短篇小说创作持续稳健发展的4年。参评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说),内容上题材多样、涵盖丰富,艺术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队伍结构上,老一代作家宝刀不老,目光更加犀利、思考更加深邃、笔力更加娴熟;中年一代风采依旧、笔耕不辍;年青一代大步登上文坛,带来一股清新怡人的新风。
报告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张志强表示,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地理解和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从338部参评作品中,可以窥见这届报告文学参评作品“多、新、深、美”的鲜明刻度。“多”既指题材的广泛,也指表现方式的多样,建党百年、脱贫攻坚、航天科技、时代英模等诸多题材繁花锦簇,写作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气象。“新”是指视角的新鲜程度,作家们在现实题材中找到了新视角,在历史话题中有了新发现。“深”是指作家的思想深度与认识高度,优秀的作家展现出激情之外的理性与见识。“美”是指作品的文学性,不少参选作品都在语言、叙事、结构上有新颖独到之处,展现出报告文学的独特品质。
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宗仁发表示,就参评的219部诗集而言,4年来的诗歌创作无疑有着可喜的收获。无论是在体现“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方面,还是在诗歌艺术的探索创新方面,诗人们的努力都可圈可点。刘笑伟的《岁月青铜》有着饱满的家国情怀,弹奏出了新时代雄浑大气的旋律;陈人杰的《山海间》以富有灵性的笔触,呈现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韩东的《奇迹》在精湛的淬炼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温度;路也的《天空下》将对现实的细微体察与游历大千世界的感悟融于一体,语言把握旷达开阔;臧棣的《诗歌植物学》格物致知,在身边所见的植物中深入发掘着诗意和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