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弃医从农” 在美国种人参13年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报导,华人姜铭涛在讲述自己职业的时候,总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这一半源于他对自己职业真实的热爱,一般来自他非同寻常的职业生涯曲线:他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成为一名农民,这之前,他是一位从事心脏生理学研究已经20年的医学博士。

  姜铭涛的朋友都叫他“姜博”“Dr. Ming”,他在务农之前的人生,跟医学紧密相连。姜铭涛成长在中国山东,在山东完成了医学本科六年加上硕士三年的训练后,先去了加拿大攻读心脏生理学博士,并在当地成为了一名讲师;后来他想到要美国去看看,“不然好像没有完成留学任务似的”,于是举家搬到威斯康辛州,从在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做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到做威斯康辛州医学院助理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心脏功能和保护方面的研究。

  威斯康辛州的冬天很长,让做科研的姜铭涛感到“季节性抑郁”,也推动了他寻求改变的想法。而他所在的马拉松郡,其实是“美国花旗参之都”——全美95%的花旗参都产自这里。开农场种人参的一开始,姜铭涛坦言是困难重重,他感觉自己像是一只从零开始的“小白鼠”。幸运的是,他不仅得到了本地参农的好心相助,还在投入农地后,开始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变化,“体力劳动大,但没有太多的烦恼,我精神状态也好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冲击,让参农的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威斯康辛州的花旗参部分外销,疫情带来的航班不通等问题,让花旗参销量一下子跌到谷底;此外,花旗参是十分受气候影响的农产品,尤其害怕倒春寒。这样一算下来,其实种下五六年后,最终存活的人参不到两成。

  作为一名华人,在白人农民为主的人参种植行业打拼,姜铭涛坦言的确遇到过被排挤的时刻——当地的参农协会,曾因为他的华人身份,质疑他品牌的可信度,还曾在他取货时恶言相对,“会有让你意识到你是这个行业的新手、你是华人的时刻。”但姜铭涛觉得这些都只是个别事件,因为他接触过的多数参农都十分友好,在患难时刻不迟疑伸出援手,有的给他垫过钱,有的在他生病时给他照看过农场。